ciwen release
慈文发布 首页 > > 慈文发布 > 网娱大趴
如何让主旋律电视剧更好看?
日期:2020-06-24 15:31:49 浏览次数:
作者:胡祥 
来源:国家广电智库
 
 
导读
 
 
 
 近来,《遍地书香》《花繁叶茂》《最美的乡村》等一批反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电视剧热播,打破了观众对主旋律电视剧的刻板印象,在艺术创作上取得新突破。但也要看到,这些电视剧在处理政策宣传和艺术表达上还存在一些共有问题,新时代主旋律电视剧要由“高原”向“高峰”跨越,必须要克服这些问题。
 
 
一、吃透政策更要宣传好政策,找准宣传与艺术平衡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这三部剧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党中央战略部署,以深情笔墨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在意识形态宣传与艺术创作相结合上有一定进步,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更加准确地把握中央政策精神内涵。这三部剧最突出的特点是站位高、视野广,创作团队在创作时深入研究了党和政府关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重要文件、重要会议精神,立意更加高远。如《最美的乡村》中突出强调精准扶贫的重要性,镇党委副书记唐天石深入群众一家一户摸清楚扶贫对象,通过养蜂、满绣带动产业扶贫;《花繁叶茂》中通过整治乡村环境发展生态旅游,探索电商扶贫,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遍地书香》从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各方面阐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阐明扶贫先扶志、扶智的重要战略理念。可见,这些电视剧将党的重要政策部署作为精神主干贯穿其中,体现了主旋律电视剧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方面应有的政治直觉和文化担当。
 
二是更加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注重从现实中提炼原型案例。生活是艺术的来源。当前发生在中华广袤土地上的伟大实践,为电视剧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来源。这三部主旋律电视剧不再坐而论道,而是以实际原型为基础进行加加工。《花繁叶茂》原型就是贵州花茂村、纸房村、大地方村,《遍地书香》原型是山东沂蒙山区椿树沟,《最美的乡村》原型是河北承德的燕赵乡村。这些从基层实践中涌现的冒热气、接地气的典型案例,生动证明中央政策的前瞻性、指导性和科学性,在政策宣传和艺术表达上找到平衡,是一大进步。
 
不过,这三部电视剧在处理宣传与艺术的关系上还有很大进步空间。比如在宣传诠释政策的时候,还略显生硬,将政策文件直接当作台词。《遍地书香》《花繁叶茂》都有大量会议、文件解读的场景,《最美的乡村》甚至在电视上大篇幅引用政策性文件,没有将政策语言有效转化为艺术语言,失去电视剧艺术特有的艺术魅力,容易让人跳戏。假如换一种表达形式,把政策语言转化成更生活化、老百姓能听得懂的语言表述出来会不会更好?就像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那样,用一首歌就能真切表达出“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的理念,这样主旋律创作才能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才能让中国扶贫故事讲的更清楚、讲得更好看。
 
 
\
 
 
二、以现实主义精神塑造人物,有生气接地气的人物永远最鲜活
 
人物是电视剧的灵魂。人物是否有足够的动机,人物是否有鲜明的价值观,人物是否有成长弧光,对电视剧来说都至关重要。人物立住,电视剧就成功了一半。这三部电视剧在人物塑造上有两大亮点。
 
写出了人物的精气神,突破了主旋律高大全的窠臼。这三部剧以驻村第一书记为主要视角,他们是当下19.5万名第一书记、77.5万名驻村干部的缩影,对他们的塑造成功与否,关乎脱贫攻坚事业,更关乎党的形象。这三部电视剧在人物塑造上均有所创新,一方面着力展现好扶贫干部干事业的忠诚担当,另一方面强化喜剧手法,让人物更有人气更接地气,深受观众欢迎。如《花繁叶茂》中的村主任唐万财鬼点子多,处事圆滑,有时候为了达到目的甚至使用一些上不了台面的手段,但是他大公无私,始终以集体利益为重,有情义有担当,也正因为这个角色让这部剧在B站出圈,受到年轻观众喜爱。而《遍地书香》中第一书记刘世成虽说是个文化人,但是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闹出了房屋失火、失足掉下山坡等笑话,这些手法让人物更加真实而立体。深度挖掘人物的多重性格,表现真实人性,这是主旋律电视剧在人物刻画方面的进步。
 
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乡村群像。优秀的电视剧不仅塑造成功的主要人物,还会塑造优秀的群像人物。这三部电视剧除了主角,还塑造了一批让人印象深刻的其他角色。如《遍地书香》中倔强但自强的陈三国,从开始拒绝帮扶到后来主动参加编织培训班,这种转变让人信服,也更真实。《最美的乡村》中上河峪村支书卢振兴天性执拗而刻板,从开始对唐天石看不起到逐渐成为莫逆之交,一个一心为民造福的退伍军人形象栩栩如生。《花繁叶茂》中投机取巧只想靠扶贫镀金的王隆学,现实中不乏其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客观地说,这三部剧中人物塑造各有特色,有的甚至让人眼前一亮,值得赞叹。但也存在几个误区:
 
一是部分剧集还是在追求高大全,《遍地书香》中刘世成克服重重困难兴办读书会很真实,但是他为了让村民同意出让土地将自己在城里的新房让给他住,不少观众就反映有些虚假。
 
二是人物典型化不够。恩格斯指出,现实主义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必须要真实表现农村的人与景,尤其是需要将脱贫前后对比表现真实。但有的剧集中农村人物无论是着装打扮还是谈吐都过于城市化、年轻化,乡村景色过于漂亮堪比景区,部分农村妇女妆容过于精致,这些都影响了真实感。
 
三是人为增加主角的情感戏,显得生硬,有时会与脱贫攻坚的主线相脱离,陷入一般情感剧的俗套中。情感戏能不能表现?当然能!但是情感戏永远是为主线服务的,不能喧宾夺主,要表现那种在事业奋斗中真挚质朴的情感,而不是表现狗血庸俗的情感戏。
 
三、要真实展现矛盾,更要细致展现解决矛盾的全过程。
 
实现脱贫攻坚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面临艰巨的困难和挑战,不能搞花拳绣腿,不能搞繁文缛节,不能做表面文章。这三部电视剧在表现矛盾上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直面现实问题,不回避矛盾。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面临重重矛盾,有地理环境因素、历史文化因素、思想观念因素等,这几部电视剧将复杂的内因外因都展现出来。比如,表现人与自然的矛盾。很多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就在于地理环境差。从《花繁叶茂》中西南地区崎岖闭塞的山区花茂,到《最美的乡村》中华北平原土地贫瘠的上河峪村,都有比较深刻的展现。再比如,表现思想观念的矛盾。《遍地书香》中部分群众无法深刻领会中央精神,不重视文化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认为读书没有用。《最美的乡村》中的郑浩和《花繁叶茂》中的王隆学,都是将扶贫当作镀金手段不愿真扶贫扶真贫。还比如,表现人与人的矛盾。《最美的乡村》《花繁叶茂》中都表现了村干部违规认定贫困户的问题,《最美的乡村》中那家沟村支书那文斌甚至长期不在岗,躲在城里做生意。《花繁叶茂》两位村委会干部只顾自己小家,没有责任担当,造成了与唐万财的激烈矛盾。这些矛盾的真实展现,探究了贫困的根源,也成为人物的行为动机。
 
二是表现人物敢于解决问题的精神。好的电视剧永远是直面问题,也敢于解决问题,这也是电视剧中最难的部分,也是最好看的部分。比如《遍地书香》中刘世成以读书为切入口,通过提升村民素质,养成良好乡风实现乡村振兴,为此他甚至自掏腰包购买小礼品吸引村民读书,联系老同学开发乡村生态旅游;《花繁叶茂》中欧阳采薇帮助潘梅开民宿,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带领村民推广荷花种植产业;《最美的乡村》中唐天石针对上河峪村的特点,探索出养蜂和满绣的产业扶贫路子。
 
\
 
但也要看到,这三部剧在解决矛盾时存在两个明显问题,一是手段雷同化,同质化,脱贫攻坚的特色性、地域性还不够。今年已播的扶贫剧中,大多以乡村旅游作为最终扶贫方法,养蜂产业就出现了两次,缺乏新鲜感。党中央强调脱贫攻坚要因地制宜,脱贫实践丰富多彩,艺术呈现也应该千姿百态。二是扶贫过程有些简单,扶贫思路来得有些“轻松”,大多是主角萌生出的想法,没有把扶贫的曲折和艰难表现出来,也没有把群众的集体智慧表现出来。如《遍地书香》中困难集中在马千里公司的资金问题,而不是建设时的困难;《最美的乡村》中唐天石的困难集中于一张环保评估证明,这些处理都稍显简单。
 
现实主义难写,最难的地方就在于主角如何突破各种压力和阻碍解决困难,赢得胜利。《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好看就在于整部作品都聚焦在退伍军人高占武如何带领村民克服重重困难劈山引水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最能体现精神的过程,如果过于简单,则失了力度和温度,观众也看得不过瘾。脱贫攻坚是对人类、对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的伟业,电视剧创作必须将最重要的笔墨放在党如何带领人民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发挥文艺的作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