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wen release
慈文发布 首页 > > 慈文发布 > 网娱大趴
荧屏呈现多样性和高质量:中国电视剧的努力方向
日期:2020-08-05 16:15:51 浏览次数:
来源:广电独家
文| 何帅
 
高长力指出,中国电视剧正处在减量提质的关键时期,整个行业注定要经历一个调整过程,关键是要看清楚我们的战略目标:中国电视剧要在荧屏上呈现多样性和高质量。
\
 
7月上旬,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人事司主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研修学院、机关服务中心承办的“三个重大”主题电视剧创作暨2020年电视剧高端策划制作人和导演编剧培训班举办。
 
本次培训是广电总局文艺骨干轮训的重点班次,广电总局电视剧主管部门负责人在培训中讲政策课;来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从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党史革命史、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的角度切入,分专题讲解重大历史、重大革命、重大现实题材相关领域知识与电视剧选题制作;几位专业编剧、导演作为创作人员代表,分享了重大题材剧目的创作心得。
 
该班是广电总局首次通过电视电话会议系统组织大规模、同步直播、综合多类型学员的线上直播培训,主会场设在广电总局,各省区市广电局设分会场。
 
\
 
直播课打破空间阻隔,效率高,分布在全国32个会议室里的参训学员隔空交流、见屏如面,既把疫情接触感染可能性降到最低,又节约时间成本,让学员在基层一线学得正宗、取得“真经”。
 
培训基本实现对电视剧管理、播出、创作关键岗位和业务骨干培训的全覆盖,共440余人参训。培训从管理角度进行精准指引,播下孕育重大题材精品力作的种子;从播出角度进行明确部署,确保“三个重大”题材电视剧成为电视荧屏的重要内容;从创作生产角度把牢方向,辅导影视剧关键岗位骨干掌握“三个重大”题材的形态内涵,做到有的放矢;也增进了管理部门、播出平台、制作机构之间的沟通联络。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在培训第一讲中开宗明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电视剧创作,要强调题材的重要性。“三个重大”主题反映时代精神,本身蕴含的历史深度和广度就比较大,分量就重。
 
\
 
围绕“三个重大”题材电视剧创作,培训各堂讲课信息量大、干货满满,呈现出不少对电视剧创作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精彩观点,我们掇菁撷华,以飨读者。
 
「广电独家」提醒读者,全文虽然很长,但请一定看完,必有收获。
 
▍重大历史题材:让历史剧发挥教科书作用
 
主讲人:
陈时龙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古代通史研究室主任
 
\
 
左玉河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
 
什么古代历史题材堪称“重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古代通史研究室主任陈时龙提出需要把握的3条主线:
 
一是总结历代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二是描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三是展现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左玉河从近代史角度给出答案:
 
一是以近代史重要人物为原型或涉及近代史人物的题材,二是以近代史重大事件(活动)为原型或涉及近代史重要事件的题材,三是以近代史重大事件(活动)为背景的历史题材。
 
“真实”,是几位历史学专家在培训中讲得最多的词汇。
 
左玉河提出4条基本要求:呈现出真实的历史故事,还原真实的历史面向,复盘真实的历史场景,塑造真实的历史人物。
 
陈时龙进一步阐述:“一部好的历史剧,或者一部重大古代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无论是主要情节还是细节,都应该做到不与已知的确定的历史事实冲突。”
 
在历史题材创作中,真实感主要在于人物与故事。专家们认为,选题时应做到“非虚构的历史人物原型,历史上确有其人;非戏说的历史故事,历史上确有其事”,即主要人物与主要事件是真实的,不可以虚构;次要人物与次要情节可以适当地进行艺术加工,但应该掌握好分寸。
 
陈时龙分析道,如果时间、空间及事件描述比较可信,主要人物、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物性格特点大致符合历史事实,重大历史事件脉络清楚并保证人物、情节的想象设计在一定合理空间内,在此基础上,尽管可能会再虚构和创造出来一些人物,对某些人物的历史作用也会进行夸大的文学处理,以丰富叙述线索,增加剧情的矛盾与冲突,使电视剧有更多的可观赏性,但由于基础符合历史事实,就是一部合格的历史剧。
 
\
 
在平衡历史真实与艺术呈现上,左玉河也认同合理的艺术加工应有底线与限度,人物原型与艺术形象塑造可以发挥大胆的艺术想象力来演绎,历史细节、故事细节、历史人物性格的展现和刻画可以合理想象,只要明确历史剧特别是重大历史题材“非戏说,更非胡说,以不颠覆三观、不虚构历史为底线”。
 
对于怎么制作重大题材历史剧,历史学专家带来两方面观点。
 
一方面是充分吸收历史研究成果。
 
比如陈时龙提出,重大题材应包含经济、社会的历史,可以充分利用小说与历史研究成果的结合,来推出更有历史感的剧本和电视剧。他指出“顾而不问,问而不听”的问题,“一面想达到市场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一面却又不愿意尊重历史研究,不愿意尊重历史学家们的意见,自然是不可能收到实效”。
 
专家们建议,应改变过去那种过于短、平、快的编剧方式,要集众人之智慧,尤其在重大历史题材拍摄上,要考虑尽早、平等地让历史学家参与进来。
 
另一方面是提升剧作者的历史素养,端正历史观。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专家们认为“历史剧不是历史教科书,但发挥着历史教科书的功能”。
 
从选题上,左玉河提示,历史学界的学术观点不同于大众宣传,并非所有学术观点都可以拿来进行公众宣传展示。陈时龙推荐从考古学和历史学的成果中去找灵感,多阅读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等史书原始资料,有意识地积累和收集具有图像知识的史实画册,以便于进行影像化建构。
 
在人物塑造上,历史的多面相与真相取舍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历史剧也应注意呈现正面人物的另一面、反面人物的正面,还原历史人物的多面复杂性,“历史事实中的很多情节,也许比我们想象出来的情节更丰富”。
 
▍重大革命题材: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常怀精品意识
 
主讲人:张军锋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类题材在所有类型剧中数量不大,但分量很重,堪称中国电视剧创作主旋律中的中流砥柱。
 
与一般革命题材相区别,重大革命题材是指以党的领袖、党的重要历史人物、中共党史上重要历史事件为题材的电视剧。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张军锋表示,狭义的重大革命题材指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义的重大革命题材还应该包括建设和改革时期涉及党的领袖人物、重要历史事件的电视剧。他披露,从建党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约占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创作的80%以上。
 
张军锋解读道,1976年后,重大革命题材艺术创作伴随着思想解放的浪潮应运而生。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成立后,中宣部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拍摄和审查问题的规定》(中宣通〔1990〕16号),按照中央精神对重大题材影视创作进行宏观规划,加强了对剧本和完成片的审查和统一协调,确定了规范和管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几项原则:
 
用文艺形式塑造党的领袖形象原则上是允许的;在播出之前,要经中央领导同志审查;现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般不要以文艺的形式出现;各种文艺形式出现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律讲普通话,不宜用方言。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一系列顶层设计,保障了重大革命题材剧在一些重要年份和时间节点上迎来创作高潮,成功塑造了一批党的领袖人物艺术形象,从无计划到有计划、从小制作到大制作,逐渐构成中共党史的雄浑史诗。
 
培训讲课中,《长征》(2001)、《延安颂》(2003)、《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2014)、《外交风云》(2019)等作品被作为重大革命题材剧目的典范之作。这些作品的成功里,前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领导小组严格的立项、审片制度”功不可没,《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重大革命题材影视剧创作立项和审片的基本遵循;另外,党史专家和编剧、特型演员等影视艺术家紧密合作也十分重要。
 
\
 
能否虚构,分寸如何把握?能否表现领导人的错误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如何在历史风云中塑造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领袖形象?如果不能破解这些难题,重大革命题材又会出现诸多弊端。
 
张军锋列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艺术质量不高、可视性差;比如过于着力于戏剧冲突、宏大叙事、场面营造,却没有着力于精神深层的开掘,缺乏灵魂的深度;比如人物形象僵化刻板,情节模式重复老套……
 
他提出破解之法:一是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重要史实一定不能虚构,更不能离谱”,呈现领袖人物的情感与家庭生活,把伟人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凡人。
 
二是树立精品意识,要注重艺术形象和“服化道”的历史感,把握形似与神似的相对关系,并调整故事讲述的“语态”,让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三是开拓思路,深入挖掘,丰富选题,改善题材平衡问题,在关照革命全局的同时,也需关照革命局部;在呈现军事斗争时,多呈现文化战线;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之外,反映其他党的领袖人物和重要领导人的影视作品也应该重视和加强。
▍重大现实题材:抓好“脱贫攻坚”和“一带一路”两大主题
 
主讲人:
翟崑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
 
\
 
张琦 知名扶贫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
 
\
 
重大现实题材是指能直面重大社会问题,回答人民群众重大关切,反映社会潮流发展趋势的题材。培训班专家提出,这类题材的定义前提是在主流语境下符合主流价值观,“既是价值观、又是方法论,写大事未必是重大现实,从一滴水反射阳光未必不是重大现实”。
 
当前重大现实题材视野里,“脱贫攻坚”和“一带一路”是两个关键焦点,中国电视剧是其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传播者,创作人员找准方向、积极投身的同时,更需补上专业功课,先一步成为专家。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围绕疫情给“一带一路”带来的全新变化,作了系统解读。
 
他提出,疫情前,“一带一路”建设已实现内外联通,“一带一路”大动脉在万物互联中扩展,实现“你我相通”,形成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心”与“五通”之手相连。而疫情之中,“一带一路”遭遇较大阻滞,世界经济衰退、基础设施建设停滞、全球供应链断裂等问题直接影响“五通”进展;疫情也给中国带来了一些形象反转,放大了中美矛盾。后疫情时期,“一带一路”重启,定义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标识,“健康丝绸之路”成为疫情下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新实践,已进入重建形象、中美竞合阶段。
 
“一带一路”给电视剧创作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一部剧目站在世界视角和时代高点上,以和谐哲学精神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学精神落笔“一带一路”工笔画,重点突出“一带一路”与世界、与各国、与各方关联的对象化精准化命题,体现中国特色和大国形象,将更具精品力作品相,也是具有挑战性的创作。
 
翟崑精辟概括:“一带一路”是中国自古至今发展模式的一次集成创新,孕育着广泛的电视剧题材,应扩大创作生产,大有作为。
 
学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相关知识是诠释时代主题、讲好乡村振兴的时代故事的基础。针对这类重大现实题材,找准宣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角度是第一步。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表示,广播电视应发力宣传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宣传各地区各部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的新举措好办法,宣传基层扶贫干部的典型事迹和贫困地区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还要避免同质化,从不同风格、角度、地域进行多样化开掘,多输出返贫监测、产业扶贫、绿色减贫、村集体经济、精神扶贫等过去影像化呈现少的内容。
 
时下,脱贫攻坚主题电视剧创作生产已呈现良好局面,不少作品反响较好,下一阶段要面向“乡村振兴”做好创作衔接。张琦建议:“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是我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交汇的特殊时期,需厘清两大战略的同与不同。”
 
\
 
一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存在耦合和交叉,都是围绕“三农”问题提出的重大战略。二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存在差异和不同,前者具有紧迫、突击、局部和特殊的特点,后者则具有渐进、持久、整体、综合的特点。三是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深化和延伸。
 
“2020年前,任务是分阶段推进打好脱贫攻坚,奠定乡村振兴基础。2020年后,任务是启动和推动乡村振兴,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与乡村振兴相融合的新格局。”电视剧创作也应随之更新打法,导流变道。
 
广电总局3月发布《关于做好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创作播出工作的通知》,推荐一批脱贫攻坚重点剧目。这一课,为脱贫攻坚主题创作生产倒排工期、加紧拍摄、发挥合力、形成声势再蓄力再充电。
▍重大题材创作:最重要的仍是深入生活、讲好故事
 
主讲人:
马继红 国家一级编剧、《外交风云》总编剧
 
\
 
赵冬苓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专业编剧
 
\
 
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打造精品,是广电总局对重大题材电视剧创作生产提出的总体要求。
 
国家一级编剧马继红回顾《外交风云》如何做到“找准选题”,“回溯以往的献礼剧,‘工农商学兵’几乎都涉猎了,唯独‘外交’是一片未开垦的空白区”,外交题材作品之所以很少在影视剧中披露,因为它既属于重大题材,又十分敏感。
 
针对重大题材创作,在培训中作分享的一线创作者代表总结出“讲好故事”的5点要诀。
 
一是要讲好故事,必须肚子里有故事。为创作《外交风云》,马继红读了100多本书,撰写了60万字读书笔记,观看大量纪录片和故事片,采访老外交官,仅分集大纲就写了六稿,开了4次高规格专家研讨会。
 
二是要把复杂的故事讲清楚,必须有全新的视角和清晰的思路。专业编剧赵冬苓建议:“尽可能避免宏大叙事,尽可能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去处理题材,把小人物投入到宏大的历史进程中。以小人物的命运见证宏大的历史,是具有史诗品格的必要前提。”
 
三是要把故事讲得生动,必须下大力气塑造好人物。重大现实题材中的正面人物常会出现平淡、不立体的问题,赵冬苓建议正确认识创作方法,“无论写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要给剧中的人物设置困境,把一个人物放置在困境当中,看他如何挣扎奋斗,努力或者上升或者沉沦。”
 
四是要把故事讲得有趣感人,就必须挖掘温暖的细节,马继红将此形象地描述为“将这些炽热的情感巧妙地灌注在重大事件的时空缝隙里”。
 
五是讲好故事的最高境界是给受众以精神启迪。马继红说:“一个故事要有魂,《外交风云》的魂就是中国精神,体现在外交上就是国家利益、民族魂魄。”
 
重大题材创作与其他类型电视剧创作有何不同?赵冬苓认为二者本质上是一样的,同样要将深入生活放在最核心位置,而且要更加重视更加深入,更需要永葆一颗赤子之心。她袒露心声:“我们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一个好的创作者应该永远对生活、对社会怀着极大的参与热情。”她认为一个合格的重大题材创作者,只要有创作野心,像一个作家对社会的责任感,热爱生活,对生活抱着敏感的、接受的、探索的心态,保持对生活、对题材、对人物和对故事的敏感度,就会觉得社会生活中装满了写不完的好故事好题材,创作的热情就不会衰减。
 
重大现实题材创作难度比较大,审查尺度也比较严,这也是两位知名编剧曾面对的现实。但她们认为这不应成为望而生畏的借口。“许多创作者和制作单位,要么干脆放弃重大现实题材,去选择那些男欢女爱、婆媳斗法、生活小情趣的轻量级作品,要么在一部重大现实题材中回避矛盾和真正的问题,使得一部重大现实题材失去应有的价值。”
 
主旋律作品要与其他作品一样,当成艺术来做,尊重艺术规律,不要让思想大于表达,必须有意思有意义——这是打造精品的必然前提。
▍多样性和高质量:真些真些再真些,短些短些再短些!
 
主讲人:高长力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在讲课中分析了电视剧的属性地位和使命,阐述了优秀电视剧的特征和标准,重点辅导学员怎样才能创作出好的电视剧,并坦诚解答了关于电视剧管理的几个具体问题。
 
高长力指出,中国电视剧正处在减量提质的关键时期,整个行业注定要经历一个调整过程,关键是要看清楚我们的战略目标:中国电视剧要在荧屏上呈现多样性和高质量。
 
“真善美”是文艺作品永恒的灵魂,也是最基本的标准。好剧要做到“真善美”的统一,其中“真”是基础,当前中国电视剧最重要的是要解决一些作品“不真”的问题,换句话说,“真”也是中国电视剧巨大的提升空间所在。
 
他形象地说:中国电视剧应该开展一场“打假行动”!艺术作品虽然是虚构的、假定的,但是要想吸引人、打动人,必须最大程度地符合历史逻辑和生活常识。某些“神剧”之所以被人诟病,就是因为虚假到了令人不能忍受的地步。
 
电视剧在反映生活的时候,不能为了表面形式上的“美”就“一键美颜”,呈现出一种“塑料感”,服、化、道、景不应当总是一尘不染、光鲜艳丽,要有生活本身的灰尘和烟火。
 
高长力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前中国电视剧的另一个问题——“又长又淡”。
 
他说:为了摊薄成本而故意“注水”,这是饮鸩止渴,久而久之会使观众弃剧弃看,使电视逐渐失去观众。从长远考虑,必须摒弃这种短视行为,下决心彻底解决注水剧问题。当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少,观众收视习惯越来越趋于强情节、快节奏、短剧化,连互联网这种海量平台都不再青睐长剧,近期出现了12集左右短剧爆发趋势。
 
整治注水剧,要综合考虑两个重要指标:一个是体量,要提倡40集鼓励30集;另一个是密度,情节要丰富明快不拖沓。要动态调整、精准施策,坚决遏制注水剧,鼓励尝试制作短剧。
 
高长力说,培训让我们打开了思路视野,对电视剧创作方向有了新的认识:重大现实题材要着力解决深入生活问题,重大历史题材要着力解决历史真实与历史逻辑问题,重大革命题材要着力解决创作语态问题,在横线上把握重要时间节点,在纵线上分解主题主线,就能够找准坐标。
 
\
 
这次培训克服了疫情期间组织大规模集体学习的难题,采用闭路系统直播方案,打开了总局面向行业宣贯精神、交流业务的线上学习新局面。培训精心遴选讲课专家,为广电总局组织全行业推进“三个重大”主题电视剧创作积累了一批智库资源,与部分关键方面专家建立了紧密协作联系。
 
据悉,该培训班是广电总局常年坚持面向电视剧行业开展人员培训、人才培养的又一次重要探索。围绕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中心工作,广电总局一直对全行业各关键领域开展扎实有力的教育培训工作。
 
近年来,在广电总局电视剧司、人事司指导下,广电总局研修学院落实总局教育培训项目计划和总局文艺业务骨干轮训计划,面向电视剧管理部门、播出平台相关人员和电视剧策划制作发行人、导演、编剧、演员等行业人才,开办了一系列重要班次。
 
这些培训深耕电视剧政策宣讲、行业趋势解析、优秀剧目分享、重大创作研评、建言咨政交流,力争按照《关于深化影视业综合改革促进我国影视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文件要求,做到影视创作人员培训全覆盖,为中国电视剧行业统一思想、坚定使命、锤炼业务、凝聚力量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年内,广电总局还将继续围绕重要时间节点和电视剧工作的中心关注点,扎实办好培训,办出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