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wen release
慈文发布 首页 > > 慈文发布 > 网娱大趴
新女性剧取代"大女主"是进步 接下来请超越渣男和热搜叙事
日期:2020-08-24 16:01:37 浏览次数:
作者:杨文山  来源:影视独舌

“这部剧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太复杂了,主要的灵感来自于生活中我们常常在网络热搜上看到一些耸人听闻的犯罪案件。当我们带着猎奇的眼光去围观去评论的时候,是否认真想过这些事情有可能就发生在你身边的朋友或者家人身上?”

\
 
悬疑剧《摩天大楼》在超前点播模式下直通大结局,导演陈正道在豆瓣和网友交流时这样写道。毫无疑问,这是一部融入了不少社会话题的女性悬疑剧,先后表现了儿童性侵、家庭暴力、原生家庭、PUA等热点话题。杂而不乱,颇为难得。
 
《摩天大楼》的女性立场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杨子姗扮演的女警察,在案件侦查过程中提供了一个女性化的视角,降解了同类剧集的“直男”气息;第二,剧集的现实关照与女性密不可分,而女性互助自救的主题也体现了浓厚的“女性主义”立场。
 
除了《摩天大楼》,正在播放的《白色月光》也是一部女性悬疑剧,不久前的《刺》《女孩们在那年夏天》也是同一品类;而《他其实没有那么爱你》在《三十而已》之后,接下了“女性群像剧”的大旗,继续探讨30+女性的爱恨情仇。

\
 
今年以来,以古装剧为主要载体的“大女主剧”已然退潮,而融入社会话题、更加关注当代女性生存境况的“新女性剧”则成为新的创作风口。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女性剧的新旧之分
 
新女性剧,顾名思义,是与传统女性题材剧相对而言。
 
传统女性题材剧,代表性的流派可分为三大类。
 
其一,都市生活剧。这类剧融入不少爱情、家庭元素,尤以婆媳剧为典型,戏剧冲突主要体现在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的磕磕碰碰中,整体是一种温暖现实主义的基调。
 
其二,年代苦情剧。这类剧的受众层年龄偏大,表现特定年代下女性的生存境况,其中人物的价值观、道德观受时代所限,相对比较传统,也因此在当下舆论场经常受到一些非议;
 
其三,“大女主”剧。剧情紧紧围绕一个女主展开,一般只有一个主视角,有些甚至可以做到“从摇篮到坟墓”,颇有些传记片的意味。具体可分为职场剧、宫廷剧、仙侠剧。

\
 
而新女性剧,目前来看,主要有两大类。
 
其一,是贴近现实主义风格、圈层壁垒较低、更偏传统电视剧风格的都市女性话题剧。《三十而已》《二十不惑》《他其实没有那么爱你》最为典型,《欢乐颂1、2》《都挺好》《我的前半生》《北京女子图鉴》《上海女子图鉴》则为其“先声”。
 
其二,是融入一些社会议题、有一定观看壁垒、更符合互联网观众调性的女性类型剧。
 
这一大类也可进行细分:一种是女性悬疑剧,如《不完美的她》《危险的她》《刺》《女孩们在那年夏天》《白色月光》《摩天大楼》《唐人街探案》(“曼陀罗之舞”“玫瑰的名字”);另一类则是融入奇幻元素的女性类型剧,如《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传闻中的陈芊芊》《想见你》。

\
 
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新女性剧”更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观众面前。
 
以爱奇艺为例,其布局的“正义观、传奇路、少女心、合家欢、她情感”五大赛道中,有3个都与女性题材有关。女性悬疑剧在优酷悬疑剧场存货可观,有《玫瑰行者》《皮囊之下》《迷雾追踪》《回廊亭》……
 
什么是典型的“新女性剧”?我们可以从平台发布的剧目简介管中窥豹。
 
《她的城》:精准定位“她”时代的都市女性话题剧,邀请国内一线30+女星加盟。金句频出、人设飒爽、美剧节奏,情节话题热点不断,谈婚姻,谈事业,谈关于轻熟龄女性的爱恨情仇。

\
 
《女人万岁》:人生难道没有第二次机会?女人一定会为难女人?母女之间不能成为朋友?这个故事讲述四个看似不能走到一起的女人,莫名成为闺蜜,拥有各自的浪漫,一同在生活的细碎烦恼中携手而行。
 
《婚姻的两种猜想》:笑看三十岁的婚姻之痒,鼓励女性乘风破浪的励志轻喜剧。
 
就连冯小刚这样的直男导演,重返小荧屏,选择的也是女性题材的《北辙南辕》——讲述五个女性在携手创立“北辙南辕”餐厅的过程中,收获成长与爱情的故事。
 
“新女性剧”源动力
 
“新女性剧”进阶的一大基石是:中国的剧集消费市场还是以女性观众为主——从结果论的角度来看。
 
不久前,编剧余飞发了一条微博:“看了很多女性视角的社会话题剧,我认为舆论积攒的力量已经够了,是时候打造一部三个好男人被理想、事业、婚姻、家庭无休止的折磨并无处倾诉,最终由朝气蓬勃踩着滑板来的阳光男孩变成抑郁症缠身、每天把所有能量释放在路怒症里的秃大肚子的过程。”
 
其实,这样的戏一直就有,只不过是在电影市场。根据上述指标,《心花路放》《泰囧》《港囧》《囧妈》《夏洛特烦恼》《西虹市首富》等表现男性中年危机的喜剧片,基本都是这个套路。

\
 
10年前的电视剧市场除了给女性拍《大女当嫁》,还给男性拍《大男当婚》。今年年初聚焦“落魄男性”的网剧——《我不是余欢水》,最终只能凭借“碰瓷女权”出圈。
 
就连军旅剧这种钢铁直男的类型中,也产生了《亲爱的戎装》《你是我的城池营垒》这样融入女性元素的作品。剧集市场的“阴盛阳衰”可见一斑。
 
“新女性剧”的诞生有三个主要原因:
 
第一,由于政策的调整,大古装剧播出出口受限,现实题材创作受到鼓励。

\
 
随着全行业缩减制作成本,大古装剧变得吃力不讨好起来,今年白玉兰奖大放异彩的《庆余年》《长安十二时辰》都是在网络平台首播。当传统意义上的第一大类型剧很难再起风浪时,探索新的风口便成为行业共识。
 
第二,“新女性剧”回应了社交网站关于女性相关话题的热烈讨论。
 
在中国的社交网站上,女性议题被凸显出来,这是中国特殊的舆论环境主动、被动筛选的结果——这种“拟态环境”一定程度反映了社会意识,但绝非全部。然而,对于影视创作者而言,“热搜话题”就是流量,自然会进入选题库。

\
 
今年以来,“30+女性”话题被热烈讨论。2019年,腾讯视频上线一档访谈节目——《女人30+》,今年出了第二季;同一家公司开发了《二十不惑》《三十而已》两部有明确年龄区分的女性剧;而芒果TV另辟蹊径,推出了以“30+女艺人”为核心卖点的女团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
 
从某种意义上讲,“30+女性”现象,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娱行业中的低幼、反智倾向,也是“新女性剧”这把火越烧越旺的舆情基础。但这其中的热闹,有多少仅仅沦为谈资,有多少真正缓解了“中年女演员”困境,这是需要重新评估的。
 
第三,日韩、英美等境外女性题材剧,在表现主题和手法上都对近年的国产剧产生了不少影响。
 
日剧《东京女子图鉴》《黑皮记事本》《问题餐厅》《我的恐怖妻子》,韩剧《迷雾》《天空之城》《夫妻的世界》,英美剧《大小谎言》《致命女人》《福斯特医生》,甚至美国电影《消失的爱人》《婚姻故事》等作品,都是国产女性剧借鉴与参考的蓝本。

\
 
当《摩天大楼》揭晓最终谜底时,人们才发现这是一个女性友爱互助,在法律边缘惩治伤害女性却逃脱法律制裁的“渣男”的故事,这不就是中国版的《大小谎言》吗?
 
而《白色月光》的片头也被不少观众指出,比较像《大小谎言》的风格,女强人遭遇丈夫出轨的故事,又比较接近《夫妻的世界》开篇设定。
 
《危险的她》被一些观众评论有《致命女人》《大小谎言》的影子,编剧则在自述中表示,“主人公借鉴更多的是韩剧《迷雾》,我特别想塑造那种坚硬而强大的女人。”
 
“新女性剧”该如何反映现实?
 
国产新女性剧确实给剧集市场带来了一些惊喜,它们尽管声浪很大,却难逃“高开低走”的结局。往往“成也现实败也现实”——因“很现实”而被捧,也因“不够现实”被骂。其中,人物的“三观”经常成为比对现实的重要坐标。
 
作家毛尖认为,硬现实主义越来越少,现在出现更多的是“粉色现实主义”。“大量影视剧都在表现矛盾的次要方面,而不是主要方面。《都挺好》也很真实,但这种现实题材都是非常安全的,它确实抓住了国家的大叙事与很多人共享的家庭烦恼,但这些都偏离了最需要表现的核心。”

\
 
她还谈到,“就像偶像剧在谈论女孩为什么过不上好的生活时,把原因归在原生家庭、归在个人的不努力,这个归法是非常美国化和自由主义化的,但其实里面深刻的冲突——阶级冲突——是不会被正面表现的。二十年来我们的偶像剧在美学上没有任何进步。总是‘斗小三’,要不然就是‘往上爬’,对社会问题持一种维护的态度,就像维护富人一样。”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看“粉色现实主义”的问题。
 
虽然影视行业一直倡导“现实主义”创作,但真正生猛的、有一定认知共识的“批判现实主义”所表现的范畴,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是很难进入的。“新女性剧”虽然避重就轻,但它确实让国产都市剧走出了家庭剧、生活剧的狭窄空间,步入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剧范畴中,这点微小的进步还是有的。

\
 
从《小别离》到《欢乐颂》,从《都挺好》到《三十而已》,阶级冲突一直是新女性剧的表现议题,问题是我们无法做到像《天空之城》《寄生虫》那般深刻。
 
同样是表现原生家庭,《奥丽芙·基特里奇》《阳光小美女》《心灵捕手》等美国影视作品,更多是探索人性与心灵世界;而《都挺好》其实更多表现的是——金钱对传统家庭关系造成的冲击,戏剧矛盾都是紧紧围绕钱来展开。
 
也许像《红与黑》《嘉莉妹妹》的故事在西方已经是过去时,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而言却是进行时。美剧《大小谎言》是对西方中产阶级“完美家庭”的解构与批判,但大多数人把“中产”作为奋斗目标的中国,这样超然于物外的态度,多少有点悬浮了。
 
人类学者项飚在《把自己作为方法》一书中分析道,中国部分青年激进化程度很高,与周边关系的断裂会产生“悬浮”,“悬浮”导致两种效果。

\
 
“第一个是焦虑。大家都很忙,跑来跑去,一些基本的生活理念变得非常保守,就是所谓的新家庭主义,中国式逼婚,一定要生小孩,一定要买房,跟这种单一化联系到一起;
 
这种新保守主义的对立面就是激进。因为多样、矛盾的经历很难理清、给予意义,所以觉得需要革命式的、全面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他都是虚幻,都是假的,都在压迫。”
 
这种“保守”与“激进”并存也体现在“新女性剧”的人物塑造中——既超然于物,也挣脱不了物。所谓“中产生活”,换句话就是“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但究竟什么是“中产价值观”?整个社会没有达成共识,创作者描绘不出来,观众也各有各的标尺。
 
顶层设计一时难以构建,但“新女性剧”还是有改进空间。
 
第一,创作者可以从“热搜”上观察舆情,但对真实社会一定要有自己的洞察力。舆情只代表社会情绪,不完全是真实世界的反映,艺术家要有创作自信,否则,蜻蜓点水式的舆情描摹,一定也会自我反噬。伟大的作品一定可以历经岁月的沉淀而不朽,却不争一时之沉浮。
 
第二,在表现男女关系上,简单的二元对立是一种民粹主义的偷懒方式,应该尽量规避。

\
 
以人们津津乐道的《致命女人》为例。该剧设计了三组不同年代、不同模式的亲密关系,但只有60年代的“家庭主妇”符合人们对于“反抗男权”的想象,另外两条支线差不多被忽略不计。事实上,该剧整体的基调带有一些幽默,是非常形式主义的作品,被中国观众作为现实主义的“杀夫剧”来观摩,实在是天大的误会。
 
而在《大小谎言》中,虽然有被强暴的主妇、被家暴的主妇,但是也有一个自己出轨的主妇角色设计。尽管该剧是一部典型的女性主义作品,但它在两性的道德上至少做到了一定的平衡。
 
正如编剧刘恒所讲,“人类的战争持续时间最持久的,而且是无孔不在的,是男人和女人的战争。这场战争始终在酝酿、在爆发、在延续、在变换花样。但是雌雄大战是爱的源泉,也是一个恨的源泉。这是艺术庞大的一个资源库。”
 
“男女之争”在戏剧上大有可为,但是,如果将“新女性剧”按照美国黑人题材影视剧来拍——黑人都伟光正,白人都面目可憎,这种矫枉过正不就是国内观众最讨厌的“政治正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