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wen release
慈文发布 首页 > > 慈文发布 > 网娱大趴
互联网影业五年得失录
日期:2020-10-28 14:35:31 浏览次数:
【作者:深叔】
 
「第一个五年结束,我们将进入一个初步的收获期。希望在2020年底时,腾讯影业有比较多有品质的作品上线。」
 
10月19号周一,阅文X新丽X腾讯2020年度发布会刚结束,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两年前的5月,影业CEO程武在腾讯互娱年度发布会上,做的上述那番展望。
 
而对五年前正式启动第一个项目的阿里影业,五年后的这个2020,同样意味着一个重要节点的到来。
 
事实上,不管几年前业内如何看待互联网对行业的影响,在爱奇艺反弹和字节跳动真正做出大动作之前,腾讯与阿里,顺理成章地成为唯二的互联网影业代表,继而成为整个中国电影行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所以,我试图去由表及里地梳理这两家影业在过去五年的表现,目的不在比出一个高低,而是抛出一个思考——
 
中国电影,到底该以怎样的期许,面对摸索中前进的互联网影业?
 
 
票房
 
先看票房表现。
 
要比较票房,我们必须设置一个前提,即只统计主出品项目——毕竟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几乎所有头部项目、多数中等体量项目,都有阿里或腾讯的参与。
 
以这个标准,票房统计如下(数据来自灯塔专业版)——
 
阿里影业208.25亿,加上淘票票影视的63.08亿,合计271.33亿;
 
腾讯影业56.48亿,加上企鹅影视的49.03亿,合计105.51亿。
 
应该说,即便拉上企鹅影视,这个近三倍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对比双方主出品项目的票房前三名,会更加直观——
 
阿里影业——《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西虹市首富》;
 
腾讯影业——《魔兽》《影》《爱情公寓》。
 
\
 
其实对比票房,比的不是谁更懂赚钱,也不是谁更懂内容,而是谁更懂市场。
 
从这个角度,尤其是近两年,阿里影业的表现显然要好过腾讯影业一截。
 
另外,对比下双方票房与口碑失败的案例,也能从中看出一些规律。
 
票房失败前三——
 
阿里影业——《丑娃娃》《未来机器城》《解放:终局营救》;
 
腾讯影业——《邻里美好的一天》《急先锋》《终结者:黑暗命运》。
 
口碑失败前三——
 
阿里影业——《摆渡人》《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小猪佩奇过大年》;
 
腾讯影业——《上海堡垒》《爱情公寓》《爵迹》。
 
\
 
从这些失败案例,我们大概可以总结出几点共性——
 
互联网影业目前的项目主控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互联网影业在推动中国电影的类型开拓上,是柄双刃剑;
 
互联网影业自带的「投机」属性,对内容创作有伤害,对宣发却是一个助力;
 
互联网影业在外片出品上的表现还不太稳定。
 
等等。
 
可以说,票房表现能体现出很多互联网影业的特质,但票房并不能代表全部。综合来看,阿里在这部分的确要胜过腾讯一筹。
 
 
盈亏
 
再说盈亏。
 
这部分的对比会有些困难,倒不是阿里和腾讯成立初期让人记忆犹新的「战略性亏损」,而是腾讯影业作为非上市公司,并无固定对外公开的财报公告。
 
当然,可以肯定的是,从成立至今,亏损都是两家公司的常态。
 
以阿里影业为例。
 
整体上,这五年来阿里影业的营收经历了较大的起伏。
 
2016年,阿里影业整体收入达到9.05亿元,同比增幅高达234%。但整体依然亏损9.59亿。对线下院线和线上宣发抢占市场份额的投入成为亏损的主因——有趣的是,营收和亏损都和淘票票关系密切。
 
\
 
随后的几年里,每个财年的净亏损,呈现出过山车的态势——
 
2018财年,净亏损16.59亿元;2019财年,降低到2.54亿元;到2020财年,又提高到了11.5亿元。
 
而就在前天,阿里影业发布盈警公告,2020年3月到9月的六个月内,净亏损较去年同期大幅收窄近60%。
 
这也意味着,2021财年,净亏损有望再次迎来一个向上的曲线。
 
\
 
仔细去看几年里净亏损的变化,有两点值得总结——
 
市场大环境,是决定盈亏的基础。
 
2019财年表现优异,和2018年的爆款频出、市场信心倍增关系密切,而2020财年同时面对寒冬和疫情的双重打击,行业整体下行,企业商誉减值都在所难免。
 
持续性亏损,或是互联网影业短期内必须面对的常态。
 
五年来,阿里影业和腾讯影业始终在积极调整自己的整体策略,不过考虑到各自都是有着宏观规划的体系型玩家,短期内实现净盈利的难度很大,同时,盈亏情况亦只能作为评估的部分参考。
 
 
五年
 
简单梳理阿里影业与腾讯影业的过去五年。
 
阿里影业五年大事件——
 
2014年6月24日,阿里巴巴完成对阿里影业的收购,耗资约62.44亿港元;
 
2015年4月21日,耗资8.3亿元收购中国最大的影院票务系统供应商之一的广东粤科软件工程有限公司100%股权;
 
2016年12月23日,首个主控项目《摆渡人》终于公映,票房口碑均不理想;
 
\
 
2017年3月14日,阿里大文娱板块整合加大,合一影业团队整体并入,阿里影业将与大文娱旗下的优酷、阿里文学、阿里游戏围绕影视内容展开深度合作;
 
2018年4月19日,为电影片方和宣发公司服务的一站式电影宣发平台灯塔,正式宣布启用;
 
2018年11月9日,阿里影业发布「锦橙合制计划」,在未来五年、四大档期,推出20部合制优质电影;
 
2019年1月22日,阿里影业联合出品的《绿皮书》拿到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阿里影业五年关键词——
 
新基建。
 
所谓影视行业的基础设施全覆盖。
 
服务上游的云尚制片、协助影视投资及回款的娱乐宝、宣发+购票平台淘票票、一站式数字宣发平台灯塔、影院终端凤凰云智系统、衍生品授权+开发平台阿里鱼。
 
非主控。
 
平台属性+主控能力不足,使得阿里影业18年之后的投资策略趋于保守,虽然参与了多数热门新片,但以联合出品为主。安全的同时,也必然决定了盈利空间的收窄。
 
腾讯影业五年大事件——
 
2015年9月17日,腾讯宣布成立全资子公司腾讯影业,归于腾讯互娱旗下;
 
2016年12月16日,首个主控电影项目《少年》公映,口碑平平,票房不足1600万;
 
2017年4月17日,首个主控剧集项目《择天记》开播,口碑和收视率均陷入争议;
 
\
 
2019年6月17日,腾讯影业宣布与猫眼打造「腾猫联盟」,在全文娱产业链展开深度合作。
 
2020年10月19日,腾讯影业、新丽传媒、阅文影视举办联合发布会,正式以「三驾马车」的影视生产体系,合体亮相。
 
腾讯影业五年关键词——
 
新文创。
 
18年之后,在「泛娱乐」基础上的所谓升级战略。以IP为核心,以开发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为方向,所谓跨领域、多平台商业拓展模式。
 
鸽。
 
每个影业在公布未来片单的同时,都要承受可能鸽掉的后果,特别是电影项目。而每年都开发布会发片单的腾讯影业,此方面尤甚。
 
几年来遥遥无期项目的不完全统计——
 
名导合作,钮承泽《鲁蛇大英雄》、苏照彬《幽灵旗》《月球暗面》、徐浩峰《天涯明月刀》、张小北《拓星者》、陆川《两万里计划》、郭敬明《爵迹2》、金依萌《日月》;
 
IP改编,《藏地密码》《QQ飞车》《QQ炫舞》《兔斯基》《草样年华》《一人之下》、《新冰山上的来客》、古龙武侠全系列。
 
\
 
 
战略
 
梳理之后,总结一下腾讯和阿里各自的战略打法。
 
事实上,从前面的大事件与关键词,业内人基本能对两个公司的布局规划有一个基本的认知。
 
还是先说阿里。
 
从一开始的「新基建」,到后来的「新基建+内容」,再到现在的「内容+科技」,看起来变化不大,实则不然。
 
阿里影业成立初期,较为看重自身的平台属性,加上对内容把控能力一般,主要侧重点都放在打造行业的内容服务体系上;
 
18到19年,新基建接近完成,开始向内容制作倾斜,比如「锦橙合制计划」;
 
20年8月,上影节论坛,阿里影业总裁李捷直言,「之后我的时间精力70%~80%会放在内容制作和内容投资上,这也代表公司的战略。」
 
\
 
对阿里影业来说,回归内容是自然之举。
 
服务平台搭建完成,意味着这个维度的营收状况逐渐接近天花板,加上主攻的淘票票始终实现不了对猫眼的超越,太过依赖宣发,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同时,对于现金流稳定的互联网影业,内容制作始终偏向保守的联合出品或发行,一味求稳,亦不是一个大公司该有的气魄。
 
未来,就看阿里从参投到主投主控,到底表现如何了。
 
再说腾讯。
 
应该这么说,腾讯影业是中国一众电影公司中,最会玩概念的那个。
 
从五年发布会精心设计的主题,到更加精心选择的场地,从「泛文娱」到「新文创」,从「不孤立做影视」到三驾马车的「类迪士尼」,再到更具体的比如「好内容—内容产业—内容产业链耦合」…
 
无论怎么表述,依托于腾讯这颗参天大树的腾讯影业,五年来始终不变的核心概念,说来说去,其实就是那个人尽皆知的缩写——
 
IP。
 
\
 
就在几年前,面对提问者「中国迪士尼」的类比,程武并未做任何正面回应。今年,腾讯影业终于正式表露了自己的这一野心。
 
不过,在这个战略面前,仍然有一个从过去到现在始终未解决的问题——
 
改编某个单一的IP,和围绕IP打造一整套生产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模式。而目前,腾讯影业只是间或证明了,自己有实现前者的能力,至于后者,则依然处于概念阶段。
 
要成为中国迪士尼,这是腾讯必须解决的内容难题。毕竟在中国,还从未有过动漫、游戏、影视深度打通,并共同捏合为一个成功IP的先例。
 
目前来看,《庆余年》成为那个仅有的、可供参考的成功案例——如果腾讯真的能从中总结出一套可以复制的IP开发运营机制,至少在剧集领域,就有望打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
 
相信随着IP开发能力的提升,鸽掉的项目会越来越少,惊喜的项目会越来越多。
 
同时,以双方的战略重心来看,阿里主攻电影,腾讯更重剧集,较为分明的方向,其实也是行业所乐见的。
 
 
前景
 
最后说说前景。
 
其实放在中国电影和当下世界这个大环境下,聊电影公司的前景,是非常不靠谱的一件事。
 
不过,互联网影业区别于传统公司,在前景预判上有两个优势——
 
一是两个影业在阿里和腾讯每年的海量营收中所占的比重,是非常非常低的,不过个位数。换言之,它们比传统电影公司的盈亏压力就要小上很多。
 
二是它们各自的战略方向较为清晰,且短时间内不会更改。
 
只说大方向,先说预期,再说隐患。
 
预期上——
 
阿里影业这两年的投资眼光非常之高,未来还有《拆弹专家2》《温暖的抱抱》《刺杀小说家》《新神榜:哪吒重生》《超能一家人》《第一炉香》《野马分鬃》等多部热门新片待映。
 
一旦内容制作上的主控能力得到证明,阿里影业的上限不敢说有多高,但下限的保底水准会非常之强,这就足以让它成为业内的香饽饽。
 
\
 
腾讯影业则正好相反。
 
如果IP的开发整合,能够进入到复制和收获的阶段,其上限就会变得不可限量——硬要找一个标准,或许真的就是「中国迪士尼」了。
 
隐患上——
 
阿里影业有自己那一整套新基建托底,当然不会饿死,但一旦内容主控主投能力跟不上,陪跑者和服务者的形象就会渐渐根深蒂固。相比腾讯企图成为领跑者的野心,对比起来自然更显弱势。
 
腾讯影业上限够高,但下限不稳的问题始终存在,如果概念最终永远停留在概念阶段,不仅坐稳了「鸽王」,更要思考「没了IP还剩什么」的生存命题。
 
 
结语
 
以上只是对两家互联网影业较为粗浅的梳理与总结,不过回到开头的问题——
 
中国电影,到底该以怎样的期许,面对摸索中前进的互联网影业?
 
它们看起来,既是领跑者,又是陪跑者;既是受益者,又是服务者。
 
好的一面是,大家都认识到了——
 
简单粗暴的互联网思维,必须从互联网影业的基因中一点一点褪去,风口之后,留下来的,唯有实干者。
 
腾讯影业注定不会在2020迎来自己此前计划的收获期,阿里影业离自己真正的庆祝时刻,也为时尚早。
 
互联网影业五年,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