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wen release
慈文发布 首页 > > 慈文发布 > 网娱大趴
不糊弄人,我们古装剧里的歌舞也曾这么讲究
日期:2021-07-06 13:39:06 浏览次数:
从春节的《唐宫夜宴》,清明节的《折扇书生》,到端午节的《洛神水赋》,河南卫视的晚会一次又一次给予观众们惊喜。如今,将古典元素与新技术完美融合的绝美古典舞已经成为河南卫视响当当的名片。 

不少观众在这些舞蹈下留言,“糊弄人的古装剧看看,这才是真正的古典舞。” 受限于演员和拍摄技巧,或许古装剧里的歌舞,很难达到舞台上的精妙绝伦,但古典舞在古装剧中从未缺席。 

浩如烟海的古装剧中,有多少让人印象深刻的舞蹈,它们是让人惊艳还是让人尴尬?除了美之外,舞蹈对于古装剧又意味着什么?

剧、舞交融的高光之作

历史上不同的朝代都有与之相应的舞乐风格,虽然诸多经典舞蹈未能完整流传,但其气质风韵仍然在历史资料中有所体现,例如汉舞古朴轻盈,唐舞华丽大气,宋舞清丽内敛…… 
若说通过舞蹈还原历史风貌,不得不提90年代初陈家林导演套拍的电影《杨贵妃》和历史剧《唐明皇》。电影中仅仅是扮演杨玉环的周洁,就跳过柔软灵巧的绿腰舞、疾转如风的胡旋舞,以及集恢弘华美、柔婉绮丽于一身的霓裳羽衣舞等等。 
除此之外,剧中品类丰富、风格各异的舞蹈贯穿始终。破阵舞慷慨凌厉、庆善舞徐缓闲雅、凌波舞清丽悠扬,还有极具异域风格的胡人舞,就连道教场景的厌胜舞也经过了精心编排。剧中大多舞蹈都能够在史料中找到相应的记载,舞蹈与剧情交相融合,共同勾勒出一幅海纳百川、舞乐升平的盛唐气象。
 《唐明皇》中的舞蹈之所以形神兼具,且有历史风韵,是因为该剧由已故的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著名古典舞编导孙颖担任编舞指导,因此成就了多段舞蹈经典,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场视觉盛宴。 

在《唐明皇》之后,1994年王扶林执导的《三国演义》同样由孙颖担任编舞指导。“连环计”中貂蝉献舞媚态极妍,曹操在横槊赋诗前舞姬们所跳的盘鼓舞轻盈灵巧,这些舞蹈烘托了故事的氛围;吴宫的采莲舞清新灵动,铜雀台的佾舞古朴厚重,不同地域的风貌也在舞蹈中被直观地展现出来。 

 
 
古装剧中的舞蹈,除了通过不同的风格来展现时代背景、刻画人物形象之外,也有通过表演来推动故事、抒发人物深层情感的作用。 
2007年吴子牛执导的历史剧《贞观长歌》,虽然剧集本身由于其对历史的虚构和戏说而饱受争议,但是该剧富含的艺术性仍旧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同,其中对中国古典舞蹈的运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一段经典的舞蹈《西洲曲》堪称惊艳。 
在《贞观长歌》中,舞蹈《西洲曲》出现了三次。尚是官家小姐的绿袖(刘莎 饰)在自家院子跳舞时,一袭绿衣展现出天真纯洁、无忧无虑的少女情态;家中蒙冤、沦落风尘后,她着粉色舞衣在青楼的舞台之上,神态中是强颜欢笑的无奈;第三次在皇上与大臣面前为伸冤而表演《西洲曲》,绿袖面对恋人抛弃、亲人冤死的悲惨遭遇,神情中再无笑意,充满了哀伤与痛苦。 
 
绿袖在舞蹈中手型变化多样,眼神灵动清澈,身型千姿百态。虽然舞姿同样婀娜,但她的神态与肢体动作又流露她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内心情感。从不谙世事的活泼天真到饱尝酸甜苦辣的沧桑,舞蹈刻画了她无辜而凄惨的人生经历,以小见大,在整部电视剧中起到了完善结构与深化艺术魅力的作用。

替身不够,氛围来凑

《杨贵妃》中扮演杨玉环的周洁是国家一级舞蹈演员,《贞观长歌》中扮演绿袖的刘莎也曾获得国内舞蹈最高奖“桃李杯”,因此她们有足够的专业能力将剧中编排的舞蹈完整地表现出来。
但并非所有演员都擅长舞蹈,在这种情况下主创们也有折中的方式,其中运用比较普遍的是用舞替来表演高难度的舞蹈动作。 
国家一级舞蹈演员王亚彬就曾担任电影《十面埋伏》和《神话》的舞蹈替身。
经典的《仙人指路》既有水袖舞的力量和飘逸,又凸显了大鼓舞的节奏和韵律,同时也是影片中刘捕头(刘德华 饰)和小妹(章子怡 饰)传达彼此情感、诉说重逢喜悦的方式。
 
 
而玉漱公主(金喜善 饰)的《孔雀之舞》仅仅凭借简单几个动作就展现出轻盈灵秀的气韵和细腻婉约的情感,与剧情交相呼应。
国产剧中,《卧薪尝胆》大结局中西施(安以轩 饰)的月下一舞,朦胧剪影中身姿柔软婀娜,意蕴悠长;《八大豪侠》中凤来仪(李冰冰 饰)出场便有一段行云流水潇洒有力的舞蹈,这段舞蹈下腰、大跨跳、后空翻应有尽有,江湖女侠的气质尽显其中。这都是演员与专业舞替相配合获得的最佳效果。 
 
 
启用舞替意味着增加了拍摄和剪辑的难度。由专业舞蹈演员亲自上阵的舞蹈,多用全景和中景,力求展示出舞蹈的动态全貌。而“舞替+演员”的拍法,则让影视剧中的舞蹈变成了以近景、特写以及大全景为主要景别,要求近景特写不能过多拍到演员的动作,也不能在大全景中拍到替身演员的脸。 
也有剧集独辟蹊径。例如《大明宫词》中,何琳饰演的魏国夫人贺兰氏,在魅惑唐高宗(李志舆 饰)时表演了一段“翻云覆雨手”。严格来说这并非完整的舞蹈,仅仅是几个精心编排的手部动作。但演员凭借纤纤玉手灵巧的指尖变幻,辅以清灵的歌声和姗姗莲步,将贺兰氏风情万种的娇媚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过目难忘。 
再者就是在舞蹈之外的地方用心。例如融入新奇的元素,代表作品是2010年的电视剧《神话》中,玉漱公主(白冰 饰)进秦宫献舞时跳的白纻舞。虽然从专业角度看,这支舞蹈并没有太多亮点,但它创新性地加入了水袖沾墨汁在白布上作画的情节,一舞毕一幅水墨江山图赫然出现,让这段舞蹈从中规中矩升级到了令人惊艳。 
再比如《步步惊心》中四爷(吴奇隆 饰)想象若曦(刘诗诗 饰)为自己跳的雪中红梅舞,是许多年轻观众心目中的舞蹈名场面。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段舞蹈几乎没有太多复杂的编排,仅仅只是普通的旋转动作。 
 
 
但剧中近似于舞台的灯光下,白雪纷飞、红衣蹁跹、梅花掩映,交叉剪辑下二人之间的情意与愁绪有很强的感染力。这一段舞蹈是通过服化灯光,将氛围烘托到极致的经典范例。

从敷衍到“审美煽情”

如果说舞替仍然是主创为还原舞蹈而做的努力,从“氛围组”出现之后,国产剧中的舞蹈开始简单化,逐渐远离了舞蹈的专业性,变得可有可无。 
当然,在优秀的古装剧中仍然还有让人眼前一亮的舞蹈。例如《母仪天下》中轻盈娇媚的鼓上舞,《甄嬛传》中翩若惊鸿的惊鸿舞。 

 

两处舞蹈都是剧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剧情转折点,编排上可以看出参考了相应的历史典故。表演上虽比不上专业舞蹈演员意态舒展、收放自如,但凭借演员的舞蹈功底和演技的融合,也呈现出了赏心悦目的舞蹈,完成了推动剧情的作用。 

 
 
古装剧舞蹈的式微,是伴随着传统古装剧的式微而发生的。网络文学IP崛起后,古装剧不再注重历史考证,而是开始天马行空的叙事。随着架空剧、玄幻剧、仙侠剧的逐渐增多,古装剧服化道全方位离地飞行。 
而随着大女主的泛滥,影视剧中舞蹈出现的目的变得单一,多是为了突出女主角的美貌与才艺。目的单一化,决定了舞蹈侧重点的偏移。古装剧中的舞蹈更加形式化,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更别提还原古典舞的魅力。 
比较典型反面案例的有《倾世皇妃》里的《凤舞九天》,演员吊威亚飞入场之后,几乎是手握飘带摆了几个姿势,软绵绵地挥舞了几下手臂,被观众亲切地称呼为“扑棱蛾子”。偏偏剧中台词还表示这个舞蹈“极耗元气”,剧中观舞的人们更是将舞蹈形容得倾城绝世,剧外的观众只剩下尴尬。 
 
 
这种剧中人如痴如醉,观众摸不着头脑的舞蹈在古装剧中一度盛行。让观众印象深刻的,大多是于正剧。例如《山河恋》《王的女人》中几乎原样复刻的黑衣“尬舞”,不仅与历史背景毫不相关,也几乎与美无缘。 
 
 
近年来,随着观众对于影视剧的审美要求逐渐提高,古装剧也从猎奇探索回归古典审美,开始注重对于历史的考证和美感的把握。但这种“审美升级”是表面的,更像是一种“审美煽情”。 
例如《长安十二时辰》以精致考究的服化道闻名,其中一段《短歌行》的舞蹈从演员、舞台、道具到台下观众都极尽复原历史,美不胜收。但真正的舞蹈,也仅仅是摆几个动作,谈不上太多的编排和专业度。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过去影视剧中常有“舞替”之争,观众们热衷于分辨剧中的高难度舞蹈动作是否为演员本人所做。有的人盛赞亲自上阵跳舞、全程无替身的演员,也有人认为高难度动作让舞替完成是对品质的保证。 

为何如今少有这些争论了?因为连观众也看得出来,如今古装剧中的舞蹈大多不需要替身了。 
诸多古装剧中的舞蹈,不同背景、不同人设之间的舞蹈动作设计几乎毫无差别。动作编排上是花手、旋转、定格三连,服装要衣袂飘飘,拍摄上是脸部特写、局部动作和大全景的结合。例如《三千鸦杀》《风起霓裳》《骊歌行》等剧中被一些观众称赞“绝美”的舞蹈片段,都是此类。 
在观众眼中,这已经是古装剧中赏心悦目的画面了,但这距离专业编排,体现历史风韵,刻画人物内心的古典舞仍然有很长的距离。造成差距的原因,想必并非请不到专业的编舞和演员,而是主创们觉得没必要。 
舞蹈只是古装剧的一个侧面,但是管中窥豹,如今的古装剧产量逐年减少,或许正是停下来,思考如何全面升级审美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