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wen release
慈文发布 首页 > > 慈文发布 > 网娱大趴
现实题材的春天,创作者如何出招?
日期:2021-10-21 15:05:43 浏览次数:
回望近期的国产剧集,内容种类繁多,制作水准提升,观众反响颇高。同时,这些文本亦反映出影视创作对现实题材的关照。
《理想之城》诠释了职场进阶的酸甜苦辣;《我在他乡挺好的》聚焦北漂群体的日常生活以及心理活动;《扫黑风暴》根据真实案件改编,深度揭示黑势力的罪恶;《功勋》记录了八位功勋的高光时刻;《启航:当风起时》又将视角对准改革开放时的弄潮儿……
基于此,第29届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2021·秋季)(以下简称秋交会)于今日上午,以“现实题材剧集的进阶之道”为主题,开展了一场创作论坛。
论坛上,众多知名编剧、导演、制片人,从内容、形式两个维度,探讨了影视剧如何在不同类型中嵌入现实议题,使观众与其产生共鸣;同时,创作者在剧本孵化、影像呈现阶段,如何保持现实主义创作思维,拉近艺术与生活的距离,也在论坛上得到了解答。
另外,嘉宾们就编剧行业的发展问题,不仅为刚入行的新编剧出谋划策,还针对“编剧产业化”这一命题与观众进行了热烈讨论

一时爽可以,一直爽不行

按剧评人李星文的话来说,现实题材影视剧之所以能在受众层引发热议,是因为“此类作品接地气、不悬浮,在尊重创作规律的同时,展现出生活的张力波澜。微观上聚焦社会现实,宏观上又关注了社会变迁”。
如何创作出大量优秀的现实题材影视剧?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需把控内容上的真实;另一方面,需着眼创作过程中技法上的真实。
 
论坛上,编剧宋方金结合其《功勋之袁隆平的梦》的剧本,强调现实题材创作需要编剧在采风阶段找到所刻画人物的魂。
剧本筹备之前,宋方金与导演阎建钢拜访了袁隆平。宋方金回忆:“刚开始,对于袁隆平的印象都源自媒体报道。当看到袁老住在20多平米的屋子内,当袁老称年过花甲的阎导依旧年轻时,当袁老要求让一个帅气的演员扮演自己时,我找到了所写角色的生活气。”
写完具体的人,角色关系也得把握精准。通过大量案头研究,宋方金发现袁隆平与其母亲的特殊关系,于是从袁给袁隆平一首诗《每天往前走的孩子》入手,以刻画人物:每天往前,不断精进,恰恰反映出袁老生命不息、劳作不止的精神。”
除了找准人物的现实基础外,故事的社会现实背景也极为重要。
五元文化联合创始人、出品人、制片人马李灵珊表示,拿其公司制作的《心理罪》《白夜追凶》《扫黑风暴》举例,恰恰反映出这一现实考量:以往悬疑剧,追求案子的新奇、怪诞尺度;现如今,剧中涉及的悬疑罪案跟历史发展、当下社会紧密联系。
如何确保内容的真实?这就需要创作者在编写剧本时,保证自身具有某类人群的真实体验。
《我在他乡挺好的》道出当代北漂人的辛酸,出品方麦特文化CEO、制片人岳洋就网友的评论谈及其创作:“评论说‘(本剧)编剧上过班’,便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正因编剧有过北漂经历,了解北漂者的所思所想,所以文本上才能与观众产生共鸣。”
 
此外,拍摄上也力求一种观看真实。岳洋表示,《我在他乡挺好的》没有强情节,节奏进展舒缓且写实
同时,专业领域的真实性,与戏剧冲突的可看性,需得到平衡。前者大于后者,枯燥乏味;后者大于前者,狗血悬浮。对此,《理想之城》做得较为成功。论坛上,本剧制片人、传递娱乐副总裁张婷婷表示: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上,既要遵守戏剧规律,有时又要牺牲一定的戏剧性。毕竟,剧情可以一时爽,但不能一直爽。”

内容饱和,现实题材通向何方?

影视行业发展至今,内容亦处于饱和状态。于是,当下的稀缺题材,以及对现实生活多重形式的表达,成了重中之重。
宋方金回忆过往:此前电视时代,家庭妇女成为主要受众,婆媳剧盛行,那时要求为年轻人写剧;如今网络时代,年轻受众独霸一方,宋方金强调剧集也得服务于老年人,拍他们的故事。
面对大致相同的内容表述,马李灵珊则强调“旧瓶装新酒”的创作思维婚姻、爱情、家庭、政治、金钱、权力、性、死亡等,是人类关心的永恒话题。这些问题囊括了人类生存的共性,而它们在每个时代都有新型的表述方式。”
如同样讲述婚姻生活的电影,1979年的《克莱默夫妇》是站在男性角度,强调男人没有女性的扶持,照样能兼顾事业和家庭;2019年的《婚姻故事》则站在两性平等的角度,诉说二者的不易。同一题材,放在不同时代下,呈现出别样魅力。
 
剧集《启航:当风起时》亦是“旧瓶装新酒”的典范。本剧导演刘畅表示:“该剧实则披着90年代的外壳,讲当下年轻人奋斗的故事。虽说不同年代的人看法可能不一样,但他们拼搏的内核还是相似的。”
现实和创新不矛盾。在刘畅眼中,此刻的现实亦在不断变化,所以现实永远是新的,回到生活本就是关注创新”。
此外,刘畅认为创新需要我们去找寻不同的角度。比如拍篮球运动题材,除了聚焦专业队员外,还可以从打野球的人身上找灵感。网剧《风犬少年的天空》中周游扮演的刘闻钦便有此类经历
 

寄语青年编剧与编剧行业

提及现实题材创作的未来,自然要说到肩负这一重担的编剧们。论坛上,各位嘉宾也为青年编剧以及想做编剧工作的人出谋划策。
宋方金认为,做编剧前,先得问自己适不适合做编剧:文笔是否足够优秀,有没有挖掘故事、观察生活的能力,能不能坐冷板凳……这些都是编剧入行前需要思考的问题。毕竟,讲故事是需要天赋的。
《双探》导演费聿竹引用贡布里希的话“当代艺术没有艺术品,只有艺术家”,突出编剧的个人才能以及创作风格。在他看来,编剧对于故事框架的把控、极强的生活洞察力,是其人格魅力所在。
 
除天赋异禀之外,编剧也需要后天的拼劲。刘畅认为编剧需要有强大的意志品质。“对于作品好坏的评判标准较为趋同,所以编剧得尽最大努力做到完美编剧不能仅仅是赶任务、交稿了事,而是得切磋琢磨,用意志力扛到最后一秒。”
另外,人生阅历以及逐帧分析其他优秀作品,都是编剧需要做的功课。张婷婷认为:“高强度阅片,能够让人了解行业发展的趋势;同时,编剧还得有生活体察,为观众发声。”《理想之城》中,小北用优惠券去吃大餐,也是现实生活的直观写照。
论坛观众提问环节,嘉宾就“编剧行业是否要加强工业化进程”做了表述。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以及网络媒体的兴起,影视行业需要集中资源,进行内容开发。这就涉及编剧工业化的问题,即将不同编剧整合在一起,进行流水线式生产。
对此,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王鹏举坚决反对:编剧工业化是一条邪路。工业化代表复制,影视作品、文艺创作绝不可复制。每部作品都是创作者对生活、对历史、对人生、对生命加以体验后的思索。
只有在类型化创作的基础上,加入导演、编剧对人间的感悟,国产影视剧才能迸发无限的生命力。
【文/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