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wen release
慈文发布 首页 > > 慈文发布 > 网娱大趴
金融资本与影视行业的边界在哪?
日期:2019-07-10 14:41:20 浏览次数:
影视娱乐,金融资本,两者历来是共生共栖。
简单来说,没有资本,就没有影视作品,没有影视作品,这个领域也没有投资标的。
从最近几年的现状来看,中国金融资本与影视行业逐渐呈现出了一种分分合合的状态,两者时而紧密,时而分离,在政策监管和市场大潮的双重冲击下展现出了谜样风景。
7月5日最新消息,证监会发布了《再融资业务若干问题解答》,公布的问题解答共30条,主要定位于相关法律法规在再融资审核业务中的具体理解。
除了“解答对募集资金投向予以明确”“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应当专户存储,不得存放于集团财务公司”之外,其中还有一条规定非常值得影视行业的专业人士予以解读。
“募集资金应服务于实体经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主要投向主营业务,原则上不得跨界投资影视或游戏。”
不得跨界投资影视或游戏,这样的“解答”其实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宏观调控资本远离游戏,影视,甚至体育这样的产业,在中国已经不是一年两年的趋势,只不过这样的调控似乎并不是完全“硬性”的。对于存在普遍资产荒的中国金融资本来说,包括影视在内的泛娱乐行业始终是一个充满强烈诱惑力的投资标的。
问题在于,资本与影视行业的边界究竟在哪?究竟有没有必须不能跨越的界线?
资本寒冬的根源:避免脱实向虚?
从2017年起,全国都在强调抑制经济“脱实向虚”,这成了影响影视行业根本变化的重要监管导向。
2月17日,证监会发布“再融资新规”,主要内容包括:定增发行的股票数不得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0%,本次募资距离前次募资完成的时间不得少于18个月等。5月下旬,证监会又发布《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之前定增股东解禁后可以直接在二级市场上卖出,减持新规出炉后,定增股东减持的周期被延长,导致定增市场吸引力进一步下降。
监管部门的初衷是,稳定二级市场、保护中小投资者,同时也为IPO发行提速做铺垫。不过,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也给包括文化娱乐公司在内的A股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工作带来不少困扰。
到了2017年7月,国务院又发文对包括万达投资海外体育与娱乐产业在内的的交易做出了“严肃处理”,严厉禁止大举投资海外房地产,体育,娱乐产业在内的行为。
回顾整个2017年,只有慈文传媒、奥飞娱乐2家公司的定增方案获批,合计募资不到33亿,而且这两个定增方案都是早在2016年资本市场还很红火的时候就提交的。
2017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分水岭,当时就埋下了2018-2019年所谓“资本寒冬”的种子,其根源之一就是这“避免脱实向虚”的需要。
\
 
2019年7月这一次证监会公布的《再融资业务若干问题解答》并不是首次,就在去年2018年的10月,证监会就下发了《再融资审核财务知识问答》与《再融资审核非财务知识问答》(之后统一简称为“问答”),着重提到了影视、游戏行业和虚拟经济的问题。其中,《再融资审核财务知识问答》提到:
“为引导上市公司合理确定募集资金投向,防止募集资金投向‘脱实向虚’,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应服务于实体经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主要投向主营业务。募集资金原则上不得跨界投资影视或游戏。”
那一版的“问答”其实比之前几天刚发布的这一版“2019问答”要更为详尽,包括影视行业的再融资政策其实当时就有了更细化的规则。
2018年“问答”中针对影视公司提到“要求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应具有确定性,不得为初步意向性项目或仅披露投资方向的资金池项目。募集资金投资项目还应具备必要的实施基础,如用于影视剧拍摄的,相关剧本需按规定完成相关备案程序。”
理论上来说,游戏、影视公司通过借壳和注入非本行业公司,登录A股的道路在2018年已基本被封死。与此同时,新的监管措施对影视、游戏行业的再融资、IPO等其他募资渠道也有了新的限制。
所以,到了2018年,影视行业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定增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版“问答”发布前,今年3月证监会还发布过一份《首发业务若干问题解答》(被外界称为“IPO审核50条”),主要针对的影视公司IPO发审过程中收入及成本核算问题,对于一些IPO过程中的事项进行了详细解答。3月的解答算是证监会首次公开解答影视公司IPO发审问题。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证监会从2017年开始就对影视娱乐企业的融资和定增等事宜做出了多项监管,直到最近刚发布的这项“问答”,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对影视企业的融资说“不”,就算是不能“跨界投资影视”,但是也没有彻底关闭影视企业融资的渠道。
影视投融资寒冬中依然有“春色”
从现在的局势来看,表面上颇有些不太乐观——首先,靠借壳等方式上市的影视公司已经明确没戏,IPO可能需要排上几年时间的长队;其次,非影视行业上市公司通过定增并购向影视行业转型之路也已经被封死;最后,A股现在还是在限制影视行业的整体规模……
不过,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影视投融资也还是有其“生还”和“发芽”的机遇。
从主基调来看,文化产业或娱乐产业受到“脱虚向实”的指摘其实有些过分,也有高层声音认为简单地把影视文化归类为“虚业”有些过分,因为其实文化产业并不应该简单地就定义为“虚拟经济”,2012年文化产业已经被归为了国家未来发展的支柱型产业。
现在看来,尽管上市IPO或者定增募资这样的渠道是被卡得挺严,但是还有更多其他非公开投融资渠道还算比较活跃。
在不久前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举办了一次中国电影投融资峰会,虽然看似是个例,但是传递的信号意就十分明显——目前中国电影投融资市场并不是一盘死水,超过50%的金融机构前后出台各种电影融资业务优先或特色支持信贷政策,60%以上的金融机构,包括投行,私募,风投等都设置了影视文创等特色部门。
从会上公布的数据来看,IPO或者定增这样的层次并不是金融市场的全部,有太多的其他领域还有着投融资的空间。
\
 
据投资峰会的数据统计,2018年单笔金额过亿元的影视融资事件共13起,占全年融资总量的17.1%,单笔过10亿元的共5起,占比6.6%。大额投资的投资方来自阿里巴巴、银湖投资、腾讯、万科、招银国际等。
抛开公募资金来说,大额私募投资的总体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反映了资本市场对影视行业的未来发展保持乐观,深度参与影视领域的信心更加坚定。目前金融机构涉足影视文娱板块的意愿并不低,77.8%的金融投资机构有涉足电影信贷或相关业务的计划,60%以上的金融机构设置了影视文创等特色部门,55.6%的金融机构已出台各种电影融资业务优先或特色支持信贷政策。
当然,值得指出的是,私募的规模也只是相对比公募好了一点,稍微有了一点春意,并不能说是完全摆脱了“寒冬”。
对于整个市场需求而言,资本对于电影产业的助推潜能其实远未得到充分释放,仍有大量影片在生产、上映、宣发等环节缺乏有效资金的支持。
从北京电影上公布的信息来看,“每年每四部备案影片中,仅有一部能够最终实现从创意到拍摄完成的转换,即便拍摄完成,也有众多影片因为资金不足、宣发启动资金匮乏等原因无法上映,每年的平均上映率仅为38.25%,电影市场需要更多资本助力。”
资本与影视的界线
2011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也拉开了影视产业投资的热潮。
2011年到2012年,影视投融资进入蓄力期。宏观经济的良好态势和利好政策刺激,让影视产业的发展潜能被激发,上市企业数量明显增长。
2013年初至2014年底,是影视产业投融资的爆发期。影视逐渐成为了投融资市场的新星,形成了影视和资本的紧密联合。大量的资本开始流向娱乐市场,文化板块上市公司数量猛增。
2015年至2016年中旬,是影视行业投融资的快速增长期。“互联网+”概念作为国家战略正式提出后,促使影视行业,互联网业以及投融资业日趋紧密融合。 
2017年至今,影视投融资却突然进入了调整周期,从骤热到趋冷,也就短短几年时间。
过去几年,有上百家影视私募基金成立,一些不是专门做影视投资的基金公司也开始涉足影视公司股权和项目投资,而在2017年之后,这种意愿相继减少。
持平来看,资本与影视的最大边界在于大环境——经济,金融,国际格局。毕竟,整个影视市场并不是国家经济的支柱行业,最后都免不了要“看天吃饭”。
另一方面,这个边界在于行业的“内容和质量”。题材跟风、同质化严重,一位追求爆款,一位追求流量,无论是电影,电视,还是综艺,游戏,当不良的风潮开始逐渐蔓延的时候,资本就会慢慢撤离——毕竟,资本都是趋利避害的,没有好的投资回报,资本早晚都要彻底离开。
来源:第一院线
作者:达伦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