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wen release
慈文发布 首页 > > 慈文发布 > 网娱大趴
情感观察大年,情感类节目的创作症结与突围策略
日期:2019-08-02 10:47:57 浏览次数:
综艺节目市场迎来“情感观察年”,要想在扎堆的同质化节目中实现突围,情感类节目创作者首先要直面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借助自身优势与新媒体资源,完成自我价值的重塑。
 
文 | 马超
来源 | 收视中国
 
早在2018年下半年业界就有预言,继偶像养成类节目后,综艺节目市场将在2019年迎来“情感观察年”。
 
事实也确实如此,以2019年第一季度为例,各大视频网站及传统媒体平台纷纷打造全新情感类节目,聚焦婚姻、恋爱、代际关系等,如芒果TV的《女儿们的恋爱》观照现代年轻单身女性工作、情感生活,勾勒当下年轻人的社会群像;
 
浙江卫视《遇见你真好》、湖南卫视《恋梦空间》将视角投向素人恋爱日常,更容易让年轻观众找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产生共鸣;
 
芒果TV的《我最爱的女人们》则将目光聚焦在更具普世性的婆媳关系上,这些更为接地气的题材极大地激发了受众的情感共鸣。
 
 
\
 
传统媒体情感类节目现状及问题
 
1988年,中国的电视行业方兴未艾,为未婚男女牵线的《电视红娘》成为中国内地第一档以相亲为主的情感类节目。
 
随后《非常男女》《玫瑰之约》《非诚勿扰》等节目纷纷出现于各大电视荧屏,通过精心设计的小游戏、跟拍户外约会等桥段,努力促成男女嘉宾互生情愫,牵手下台。
 
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下,传统媒体上的情感类节目始终都有着不小的关注度。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当今人们对自身情感的诉求以及婚恋关系中的问题愈发重视。
 
而情感类节目恰恰以讲述日常生活的琐事和平凡感情的故事为主要内容,从而唤起人们的道德感及责任感,成为传统媒体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使得节目自身成为了极具现实意义的创作类型。
 
不过,在新媒体地不断扩张下,传统媒体体量逐渐走低,且当下垂直内容风头正劲,情感类节目已经很难再次引发如《非诚勿扰》一般全民观看的热潮。
 
\
 
若想实现突围,情感类节目工作者首先要直面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借助自身优势与新媒体资源,完成自我价值的重塑。
 
1.同质的内容
 
在我国,节目“同质化”其实是老生常谈了,情感类节目自然也难逃“同质化”的瓶颈。眼下播出的节目中,《新相亲大会》与《中国新相亲》在名字上极为类似,《女儿们的恋爱》和腾讯视频的《女儿们的男朋友》则撞名撞得更为彻底。
相较于节目名称,模式内容上的雷同则更为直接:自从腾讯视频在去年推出《心动的信号》之后,今年浙江卫视便推出了同类型的节目《遇见你真好》、湖南卫视推出了《恋梦空间》。
 
节目的主体框架都是素人同住一个屋檐下谈恋爱,6位明星组成的观察员在棚内推理小屋里人的恋爱关系,虽然以素人为主,情感真挚,但不免因模式相似而影响双方的存在感。
 
2.虚假的故事
 
传统媒体相较于其他媒体,在人们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媒体节目的内容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也正因此,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社会公信度、社会责任感才越来越被看重。
 
情感类节目本质上是综艺节目,这就要求节目要有故事性,要高潮迭起,要吸引眼球和耳朵,加之人们有与生俱来的窥私和看热闹的心理,情感类节目把当事人深藏的秘密暴露在聚光灯下,电波之中,让别人做道德评价,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
 
因此为了增加话题性、制造节目爆点,合理的编排与适当的虚构是可以理解的,但切忌度的把控。过度的造假很容易引发受众的反感:狗血的剧情,低俗的事件,甚至同一个嘉宾在不同节目中出现不同的人设,这些虚假的东西极易在可选择空间丰富的当下引发受众放弃对节目的追捧。
 
3.道德的质疑
 
相较于上述两点在电视媒体中问题更为凸显,情感类节目在道德方面受到的质疑则在电视与广播媒体中同样严重。这主要表现在太过催泪煽情和过度挖掘隐私上。
 
受众在观看或收听情感类节目时,都希望能够对嘉宾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尤其是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上,希望能够全面了解他们的故事。因此便出现了一些主持人为了迎合观众的心理,为了让嘉宾最大限度的诉说,采取煽情的方式。
 
适当的煽情可以调动嘉宾诉说的欲望,但过分的煽情则会让观众觉得主持人甚至节目太过虚伪,只是为了节目效果而在表演。而且过度的煽情,将嘉宾或者被访者内心痛苦的一面不断撕开,再加之犀利的点评,更是有悖于情感类节目的初衷,让受众对节目产生质疑。
 
除此之外,很多节目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挖掘倾诉者隐私上面。主持人会在追问当中暴露出很多细节,这或许满足了一部分受众窥探他人隐私的欲望,可是对于倾诉者而言暴露在大家面前的确很残忍。
 
 
传统媒体情感类节目的突围之路
 
情感类节目的更新迭代是非常迅速的,从全民夯货到趋于平淡,再到奋力追赶,情感类节目始终没有放下自我更新的脚步。
 
老牌情感类综艺《非诚勿扰》不断进行微调,除了“爱转角”、“爆灯”等细节创新外,2017年还推出了“女选男”特别版;
 
此外,跳脱“男女”视角的局限,拓展“群体”外延,东方卫视《中国式相亲》和湖南卫视《为你而来》就打出了“代际”的概念,“爸妈”、“闺蜜”成了助攻节目的新元素;
 
此外,更多新元素融入进情感类恋爱节目,一系列加入直播、户外生存等新鲜元素的恋爱交友类节目也纷纷上线,如广东卫视的海岛爱情观察类真人秀《海岛之恋》将户外生存与婚恋交友相结合,通过设置默契考验、生存挑战和情感抉择等环节,来帮助嘉宾们配对脱单。
 
再有便是“观察员”的引入,以《我们相爱吧》为例,第三季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做了创新,贯穿始终的演播室环节让演播室常态化,有了情感专家、情感作家、社会学家等资深人士“坐诊”,对恋爱心理和性别角色加以剖析,使得节目跳出了简单的恋爱发糖的价值维度,向更深更广的社会意义靠拢。
 
下文笔者通过分析近来典型的情感类节目,来重点说明传统媒体情感类节目在融媒体时代进行的有益尝试。
 
1.节目内容向多元化、多维度发展
 
《我家那小子》《我家那闺女》(湖南卫视)
 
当情感类节目“恋爱”的主题被过分挖掘后,这一类型节目的内容开始向多元化、多维度发展,并随之迸发出了更为多元的价值观。湖南卫视《我家那小子》《我家那闺女》是两档定位“亲情”的情感类观察节目,探讨两代人对婚姻、家庭、生活的不同观念,向大众展现出幸福生活的多种方式。
 
先说说《我家那小子》。《我家那小子》由明星家长组团围观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不得不说最恐怖的事情莫过于父母躲在镜头后面观察你。这个节目也让观众近距离的看到了明星的独居生活是什么样子。在妈妈与儿子们的“交锋”中完成了一系列中国式亲子关系的探讨。
 
\
 
其中话题性最强的便是朱雨辰妈妈对“好儿媳标准”的讨论。果然节目一播出,朱妈妈就登上了热搜,节目将传统的中国式亲子关系淋漓尽致的折射了出来。
 
《我家那小子》的成功让湖南卫视迅速打造了姊妹篇《我家那闺女》,“明星也吃麻辣烫”、“世界冠军也需要爸爸亲自接送”、“身处琳琅满目的名利场,也会担心自己成为剩女”等等热点话题迅速引发热议。
 
《我家那闺女》为大家呈现的明星生活,没有多余的任务设置,只是简单地记录生活。甚至节目变身爸爸们的大龄女青年们花式催婚大会,看似依旧是“恋爱”,但实际上探讨的确实生活观与婚姻观。
 
无论是《我家那小子》还是《我家那闺女》,明星们的日常生活组成了独居青年图鉴,用真实诠释了细节,不仅满足了观众的窥视欲,还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对于爱情、对于孤独、对亲子关系的呈现都能引起共鸣。
 
对比两档节目的观众集中度可以看出,基本上两档节目均受到青少年和中青年家长的喜爱,这符合节目的观众定位(图1)。
 
\
 
2.寻求真实性与戏剧性的平衡
 
2010年至今,一大批情感调解类节目在社会家庭情感纠结、冲突不断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大量纷繁不同的情感危机现状为这一类型的情感类节目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案例,但也面临着严峻的压力:
 
一方面,各种娱乐化的表现手段出现在情感调解节目中,为节目的最大化传播效果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过度的娱乐化和虚构的情节也让一些情感节目失真。在保证情感表达的真实性基础上寻求戏剧性效果,是情感调解节目的平衡所在。
 
《爱情保卫战》(天津卫视)
 
《爱情保卫战》自开播以来,经历了数十次微调和改版,选题领域从原先的情侣扩展到了夫妻,这样一来,让节目增加了一倍的选题量,选题内容也从原先的典型极端逐渐转变成平常百姓家的生活缩影,让观众有代入感。
 
对于一档情感调解类节目而言,情感危机案例如同节目的发动机:房子、工作、两地分居、年龄差距、二婚、父母干涉……越来越多的问题成为年轻人奔向婚姻的绊脚石,而这些问题又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今的社会现实。
 
在节目制作初期,《爱情保卫战》内容表现篇幅更侧重于嘉宾和情感专家,主持人更多是承担访问、控场的职能。从当时节目收视效果来看,观众通过记住情感专家的毒舌点评、矛盾嘉宾的典型故事及双方针锋相对的舞台表现而记住了节目,为节目树立了初期的风格与定位。
 
\
 
但随着录制时间的增长及政策的导向引领,节目后来更加侧重于情感专家和主持人的分析点评,以发挥生活服务和情感服务的功能,逐渐找到了内容真实性与形式戏剧性的平衡,并固定下来。
 
可以说,真实是《爱情保卫战》的根本,也是它的一大收视看点。节目中的情侣所面临的问题,正是广大受众所面临的,亦或是正在受众身边上演着的。
 
这档节目在天津本地拥有着极好的口碑,作为一档近十年的王牌节目,即使在媒体竞争环境激烈的今天,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从近两年的收视走势可以看出,节目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收视,且2019年普遍高于2018年水平(图3)。
 
\
 
3.与“新媒体”完美衔接
 
《谢谢你来了》(重庆卫视)
 
《谢谢你来了》是重庆卫视推出的一档青春励志节目,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围绕“感恩”、“道歉”、“爱”、“梦想”等情感主题,展示一代年轻人的青春历程和记忆,讴歌青春,传播正能量。
 
节目以普通百姓为主角,观照老百姓的情感世界,透过一个个普通人的平凡故事,挖掘闪光点,在顺境中指明方向,在逆境中点亮希望,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融媒体大潮中,《谢谢你来了》借助新媒体平台,结合互联网传播理念和习惯,实现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最大化。
 
节目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的特性,实现电视与网络的无缝对接,主持人在节目中抛出话题,让观众在线下通过微博、微信进行讨论,发表看法,主持人在下期节目开始前再把结合观众的观点对话题进行讨论。
 
《谢谢你来了》的选题大多具有话题性和时效性,比如二胎政策开放后,就有一期节目主题就是二胎引发的矛盾,除此之外节目还有“剩女”、“家庭教育”等热点话题,这些都可以成为与观众互动的情感话题。
 
除此之外,随着媒介终端的融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上观看电视节目。对于电视节目而言,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针对不同终端的用户,进行内容的差异化设置,满足青年人的多屏需求。
例如节目重新剪辑归类成小片段,让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快速地进行点播浏览等。
 
节目自2017年起每周播出,三年来在重庆当地取得了不错的收视成绩,对比近两年的收视与份额走势,节目播出相对稳定,在重庆当地普遍取得高于1%的收视成绩(图5)。
 
\
 
4.进行产业化尝试
 
《非诚勿扰》(江苏卫视)
 
2010年1月15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开播。经历了无数次的改版、停播、复播,近两年,《非诚勿扰》在周六黄金档的收视率表现依旧抢眼,这对于一档十年的老牌综艺来说实属不易。
 
除了节目自身颇具口碑外,节目还没有忘记相关产业的孵化,选择了与珍爱网、百合网等婚恋网站进行合作,互换资源,后者为前者提供节目人选,前者利用自身的媒体优势为后者进行宣传,实现了双赢的效果;
 
同时,江苏卫视还将合作的触角伸向了一些知名度比较高的非婚恋类网站,如京东商城、新浪微博等。具有代表性的有京东商城的《非诚勿扰》专区、《非诚勿扰》新浪微博520专场等。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传统情感服务类节目传播声量大大提高。
 
 
结语
可以说,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传统媒体情感类节目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不仅有助于多维度展示节目内容,丰富节目传播形态,还能够显著提升节目传播效果。
 
作为传统媒体重要的节目类型,情感类节目一直都是收视收听率的重要抓手和新媒体输出的重要内容来源,节目品牌的打造与用户的维系至关重要。
 
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情感类节目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强化融合发展思路,探索符合自身特点、广受大家喜爱的媒体融合突围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