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wen release
慈文发布 首页 > > 慈文发布 > 网娱大趴
“百日展播”天下三分,生活剧如何成为了献礼主力军?
日期:2019-09-04 15:08:04 浏览次数:
从2017年起,随着一个个重大历史节点的靠近,专门排播重点剧目的“献礼季”愈发密集,“献礼剧”也逐渐增多。
 
2019年自然也不例外,86部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剧目名单公布后,“百日展播”如约而至。
 
在省级卫视的排播中,既有《陆战之王》《空降利刃》这样的当代军旅剧,也有《老酒馆》《光荣时代》这样的抗日、反特剧,以及《山月不知心底事》《遇见幸福》《在远方》这样的都市生活剧。
 
\
 
精神弘旨要感染人不要灌给人,价值传递要心口合一不宜耳提面命。
 
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去年年底的《那座城,这家人》《正阳门下小女人》,还是现在正在播出的《遇见幸福》《山月不知心底事》,这些当代背景下的“烟火气”故事,在未来几年密集的献礼季之中,或许能够发挥出独特作用。
命题作文贵在视角新
如果说“主旋律剧”还属于“话题作文”的话,那么“献礼剧”就是实打实的“命题作文”。
无论是五年一度的大会、建党、建军、建国还是改革开放、小康社会建设、抗日战争胜利等重大节点的年庆,都对相关主题的“献礼剧”有需求。
 
\
 
因此,在题材、风格,甚至是整体结构上,同一批献礼剧中出现相似的作品几乎无法避免的。
 
就拿热闹的2017年来说,既有十九大,还是建军90周年,以及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因此,当年的“献礼剧”也分成了主题相当明确的三批。
 
在被选为向“十九大”献礼的剧集中,出现了《生逢灿烂的日子》《一树桃花开》等聚焦于某一代人,或者某一个地域,意在“以小见大”的一批都市情感类作品。
 
\
 
关于当代部队改革或是年轻军官成长的故事,则在庆祝建军90周年的26部“献礼剧”中,占了10部以上。
 
到了2018年,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献礼剧”中,剧集跨度与改革开放同步几乎成了“标配”。而像《我们的四十年》的北京胡同,《外滩钟声》的上海弄堂,这些既带有文化元素,又充满了生活气息的特定地点,在此次“献礼”中成为了主要的舞台。
 
\
 
在此之中,《你和我的倾城时光》以及《创业时代》则有些不同。与通过时间的变迁来展现改革开放成就的固有思路不同,这两部以当代都市职场为背景的作品,一部讲服装设计师,一部讲网络创业者。可说是对当今年轻行业的描写以及未来的美好期待。
 
年轻化,生活化,当代化,对于容易从宏大叙事中找“答题思路”的“献礼剧”来说,近年在叙事视角和叙事手法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
 
\
 
200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剧近百部。其中,35%是抗战题材,25%是建国题材,20%是谍战题材。而在剩下的20%中,大部分是农村题材剧。以当代都市为背景的作品,只有《贤妻良母》和《我的青春谁做主》等少数几部。
 
而在2019年的86部中,当代题材则占了四分之一以上。
 
\
 
献礼剧有意识形态表达的诉求。传统的创作思路常选择“往后看”,与当代生活拉开距离。如此,叙事空间更加丰富,“以史为鉴”的主旋律输出也更顺畅。
 
然而近年来,当代背景下的“献礼剧”逐渐增加,军旅题材尤其明显。其中展现的中国军人的形象,也从战争时期的“小米加步枪”转变为了当下的“高精尖”专业化部队,赞颂的也不仅仅是军人的艰苦奋斗精神,还有新时期中国军事在硬件上的强大。
 
\
 
从“向后看”到“看当下”,甚至“向前看”,“献礼剧”叙事视角的转变,一方面是创作上的主动创新,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
 
在政治要求、经济发展、科技水平,以及观众素养“更新换代”的当下,宏大叙事作品中的家国天下,烈士悲歌,在多年的反复重唱之后,难免会让人有疲乏之感。从更符合观众认知和体验的日常生活入手,同样的道理,或许能说得更明白。
以“人”写“国”,更需提炼价值
从个体的命运,折射国家和时代的历史潮流,这样的创作方法并不是近年才有的“时尚”。
2002年,在一众“十六大”献礼剧中,便出现了一部表现下岗工人困苦、拼搏和进取精神的22集电视剧《大哥》。
 
在当时的媒体报道里,有一段这样的评价:“以反映百姓生活的电视剧献礼党代会,历年来还是第一回。有关方面认为,以百姓生活献礼十六大,是最好的礼物。为此,将其确定为10部重点献礼剧中的第一部,也是献礼剧中唯一的一部写老百姓生活的电视剧。”
 
\
 
到今年,这份“最好的礼物”的继承者们,也有了各种各样的巧思。
 
都市情感剧《山月不知心底事》乍一看是两个年轻人的恋爱故事。在故事设定上,男女主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差距。男主颇有些爱情至上,而女主则长期寄人篱下,在走出社会之后,便更努力地想要达到经济独立。
 
与情感剧的普遍套路不太一样,两个年轻人的矛盾更像是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之间的矛盾。不同的价值观通过“恋人”这一特殊的关系设定,产生了更大的戏剧性。
 
\
 
《遇见幸福》则是中生代人群重新出发的故事。在上有老,下有小的生存状态中,中生代人群承担着极大的精神和物质压力。剧情一开始,剧本便以几个突发事件把几位主角逼到生活的边缘。
 
“幸福”这一概念通常是经历艰苦奋斗后,所收获的喜悦。而《遇见幸福》的初始设定,恰恰是一群已经奋斗了半辈子的人,却失去了对“幸福”的体感。这一段“重新寻找”的过程,或许可以视作创作者对当代中生代困境所提供的一种解决办法。
 
\
 
在待播剧片单中,还有一部关注失婚男性的《如果岁月可回头》,三个素不相识的男人,因婚姻失败,不约而同地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进行治愈之旅。在“男儿有泪不轻弹”的文化认识里,这部剧是否能表现出男性的脆弱,打破性别刻板印象,也值得观察。
 
《热爱》是宋方金编剧、王小列执导的都市生活剧。它最早叫《家是一座城》,开机时改名叫《新围城》,如今是对生活直抒胸臆的《热爱》。这是一部传承了中国语言喜剧传统的剧,是一部提炼了当代生活百态的在场的剧。能让人不断地解颐一笑,能让人若有所思,能让人击节叫绝,能让人掩卷沉思。
 
\
《热爱》
《幸福院》则有些像中国版的《读书俱乐部》。从老人视角阐释养老问题,不愿意成为儿子负担的老父亲与老同事一起组成了养老院的考察团。剧情简介中,“老有所为”以及“老年人谈恋爱”的关键词,都不失为对当今老龄化社会的观照,这一剧目也令人期待。
 
\
 
百姓生活,看似都是鸡毛蒜皮,但其中所涉及的,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民生问题。
 
从物质层面的衣食住行、职场交通,到精神层面的制度完善、性别平等、公民意识等等,只要这部当代题材剧作不悬浮于现实之上,这一切都会在人物和剧情中得到体现。
 
但对于这些真实存在的社会问题能否准确呈现,温情观照,甚至尝试给出回答,这便取决于创作者自身的能力。
 
在过往的作品中,我们也看过不少“瞒和骗”:或是在现实主义的“幌子”下,将严肃的社会问题作为狗血爱情的背景;或是选择绕开真正的生活,以想象构建一个天下太平的空间;甚至是以“人性复杂”去掩盖制度的不完善,文化上存在的偏见,或是社会道德问题。
 
因此,想要立足于当下,写出真正按照大时代的历史脉络所升起的“人间烟火”,创作者必须有提炼的能力,有表达的勇气。

\
 
观赏电视剧是一个感性的过程,而创作者的理性,甚至是精密的“计算”则是能决定观众会有多感动的手法之一。不管是表现人物,还是试图传达剧作的理念,乃至“主旋律”的意识形态传播,创作者都需要提炼出洗练的主题,找到日常的语感,让观众产生共情。

\
 
在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焦点的今天,国际社会对当代中国的兴趣和好奇也集聚到了高点。
 
伴随着电视剧走出国门的行业步伐,只要能拍出国运民情,以“人”写“国”,展现中国当代文化的“献礼剧”,也未必只能让国人“自娱自乐”。
 
【文/一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