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wen release
慈文发布 首页 > > 慈文发布 > 网娱大趴
扎堆涌现,教育题材剧为何“复兴”?
日期:2019-09-12 14:15:16 浏览次数:
犀牛娱乐原创
文|肉狗  编辑|朴芳
 
电视剧市场又变了。
 
截止今年8月底,卫视收视成绩里教育题材大获全胜。《少年派》以1.395%的平均收视登顶榜首,《小欢喜》东方、浙江双台平均收视皆挤进TOP5,而卫视收视的TOP6则被《带着爸爸去留学》拿下。
 
教育题材成了剧集市场的新爆点,嗅觉灵敏的资本火速纷纷跟进。柠萌教育“小”系列第三部《小舍得》预计今年开机、第四部《小痛爱》正在开发,观达《起跑线》、正午《以子之名》都出现在今年7月广电总局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表中,除此之外还有《学区房》《艺术生》《上游》等超10教育题材剧正在筹备或等待制作。
 
问题是,这片再度“复兴”的“蓝海”值得如此大规模的涌进吗?
 
教育题材为何在今年“复兴”?
 
教育题材一直是中国当代电视剧的一个重要选题,更涌现了不少时代经典。只不过,《少年派》《小欢喜》《带着爸爸去留学》这三部教育题材剧播出前,上一次教育讨论热潮的掀起还停留在2016年由黄磊、海清主演的《小别离》。
 
\
 
“哑火”了近三年,教育题材为什么能在今年又大放异彩?原因主要在社会、市场和政策环境以及教育题材自身。
 
2016年《小别离》播出时,市场风向已经在《盗墓笔记》《妩媚娘传奇》《花千骨》等流量大剧的带动下偏向玄幻剧、大IP、古装剧,但如今,随着资本热钱褪去、政策管理趋严、观众审美变化,“大IP+流量”逐渐失效,更加贴合生活的现实主义题材成了市场的新主流。
 
而教育不仅一直是牵系中国亿万家庭的重点、痛点和难点,也是一个可以容纳亲子关系、家庭责任、代际相处、人际交往等多种社会重要议题的“宝库”,这是教育题材入题中国电视剧后始终占有重要席位的根本原因,也是现实题材剧“创作热”回归后,以子女教育为主题的剧集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国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投入也越来越大。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增长了10.9%,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0.0%,在总消费支出及构成里成为超过医疗的第四项大支出。
 
外部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教育题材剧的故事内容、主题话题、叙事方式、人物设定等与以往相比,也多了新意。
 
《带着爸爸去留学》关注时下大热的“低龄留学热”,同样以“高考”为切入点的《小欢喜》《少年派》故事叙事风格截然不同,《小欢喜》更是将“官员家庭”以及“抑郁症”、“性教育”、“职场性骚扰”等教育题材剧中鲜少触碰的元素和话题融进了故事。
 
\
 
其次,与以往同类教育题材剧相比,这三部剧也完全跳出了单一的叙事模式,采用多线索、多家庭、多层次人物并行的复杂剧作结构。如此一来,便可以更广泛的涵盖和真实反映现实,纳入更多教育之外的社会热点话题,进而打动不同年龄的受众群体。
 
“复兴”之后新风向酝酿
 
《少年派》《小欢喜》《带着爸爸去留学》赢得的高收视,给了资本继续投入教育题材剧的信心,而这三部剧后,教育题材剧的新一轮改变也已初见端倪。
 
相比以往,目前已经备案和正在筹备的教育题材剧聚焦的教育节点和教育问题更多元。《小舍得》《小痛爱》《起跑线》分别从小升初、幼儿教育以及学前教育切入故事,《以子之名》《艺术生》《为人父母》《陪你长大》分别聚焦了“差生家长”、艺考生、离异家庭教育以及留守儿童成长。

\
 
其次,多线群像式叙事成为主流。正午阳光的《以子之名》改编自未夕同名小说,聚焦了杨柳、许月娟、姜丹华三个将自己的人生设定投射到孩子身上的妈妈;柠萌《小舍得》将延续《小别离》《小欢喜》的温暖现实主义风格,诉说了南丽、田雨岚等几家在孩子小升初期间的摩擦和治愈;观达《起跑线》讲述了一年的学前教育里,四个家庭在经历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代际关系的巨大挑战后,找到人生真正起点的故事。

\
 
除了以上两点外,还有一点较为明显的趋势是——锁定中产阶级,而这种趋势的出现同样与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
 
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8中国新中产圈层白皮书》中将中产阶层定义为:在除去家庭衣食住行等方面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后,仍具备更高消费能力及投资能力的社会群体,中产家庭基本消费支出占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低于50%。
 
与此同时,报告还显示,2018年国内中产家庭数量已达3320万户,其中新中产1000万户以上,子女教育是新中产人群最普遍的焦虑。
 
对这一社会痛点的捕捉,不仅能为剧集在播出前奠定好一批数量庞大的核心观众群,也能为剧集正向口碑发酵和情感辐射面扩大创造更大的可能性。
 
“蓝海”背后的暗礁
 
再次“复兴”的教育题材剧又成了一片“蓝海”,但想在这片“蓝海”里做笔成功的生意,并不容易。
 
《少年派》《小欢喜》《带着爸爸去留学》收获了不俗的收视成绩,观众口碑却参差不齐。问鼎卫视收视TOP1的《少年派》播出期间,因剧情过于戏剧化、老梗过多以及三观输出等问题被不少观众诟病,这也是教育题材剧甚至整个现实题材剧面对的一个挑战:如何在保证剧集需要的戏剧效果的同时,最大化的还原真实。

\
 
想要破解很难。一方面,国内目前优秀的编剧依旧稀缺,擅长教育题材的更是屈指可数;另一方面,教育题材剧往往需要创作者对生活有着更深刻的体验,而当下文娱市场虽正在回归理性,但“闭门造车”的影视创造风气未能彻底纠正,像《小欢喜》一样肯花功夫脚踏实地做调研的数量有限。
 
豆瓣显示,截止目前,拿到8.4豆瓣高分的《小欢喜》评分人数10396,上半年收视冠军《少年派》评分人数50765,《带着爸爸去留学》42831,而同时期的《陈情令》目前已达583895,《亲爱的,热爱的》《长安十二时辰》则分别突破了25万和28万。
 
由此可见,如何在博得收视的同时创造更大的网络热度,也是教育题材剧面对的一大挑战。而解决方式,大多数剧集都会选择增添能够引起社会热议的痛点和难点,把故事打造成一个更大的“社会话题宝库”。
 
不置可否,对话题广度和深度的挖掘确实可以实现更广泛的辐射,但如何避免“为了话题而话题”,并做到话题和故事的有机融合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此外,如何在成为流行的多线群像式叙事下,最大程度保证每一条故事线的内容充实,每一个人物的鲜活立体,同样是入局教育题材的剧作方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最为关键的是,大批量的入局势必会加重题材内部的竞争,甚至可能促使观众审美疲劳。
 
教育题材永远是一个“香饽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也仍旧会是块难啃的“硬骨头”,能否把今年这股“教育热”烧得更旺就要看创作者们“破礁”的功力和决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