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wen release
慈文发布 首页 > > 慈文发布 > 网娱大趴
12集短剧:三年观望,一直诱惑
日期:2019-09-30 12:49:20 浏览次数:
近来,网络短剧赛道强者入局的消息,接连传出。
 
先有国剧“排头兵”正午阳光与爱奇艺《我是余欢水》(12集)合作的敲定,从6月备案到9月剧照官宣,进展迅速。
 
\
 
接着是网剧“尖刀连”五元文化和优酷的《白色月光》(12集)曝光概念片,青春电影导演、中生代内涵演员于情感悬疑类型中擦出的火花,无需对白,剧迷就能领悟。
 
\
 
如此形势,难免让人回想起两年前的那个初秋。
 
在网剧为己正名的2017年,《无证之罪》(12集)和《白夜追凶》(32集)的同台竞技,不仅让网剧第一次在大众层面走通了类型化、精品化的路子,也做出了“高定剧”迷你化的大胆实验。
 
\
 
两年过去,风云变幻。
 
虽然罪案剧的红利已经不在,但网剧类型化的路子随着悬疑剧、校园剧、体育剧、科幻剧的轮番登场,越走越宽;精品化、细分化的内容方向,更是被面临会员深度开发挑战的各大平台,奉为圭臬。
 
唯独剧集短篇化,还处于摇摆试探的阶段。
 
究竟是“短剧”不合国情还是内容升级的时机未到?两年来,这个问题很难清晰作答。
 
如今,在总局“40集上限”政策征求意见期间,两支制作强队入局短剧赛道的信号即便不意味着“转向”,也至少是个契机,让我们重新审视“短剧”话题。
短剧热,间歇性“发作”?
“我们凭什么就拍不出英、美、日那种好剧?”
网剧短篇化,最早是平台掌门人们对这个行业“天问”的作答,附带的还有季播和周更。不过,算不清“经济帐”的短剧,一直被业界的老运动员们视为“网感”的口号,年轻创作者的赌气之举。
 
毕竟,搭好台子只唱一出小戏,无论是从前期制作还是后期运营来讲,单集成本都太高。叫好难叫座,叫座也难挣钱。
 
不过,虽然梦想遭遇现实,但短剧这两年在创作层面并没有“断流”。
 
早在《无证之罪》播出之前,爱奇艺就曾用“拆播”的方式,试行“短剧”和“季播”。《无证之罪》后,这种模式又坚持了一段时间。
 
所谓拆播,就是将24集的作品分两季播出。《河神》(12集/季,共24集)、《盲侠大律师》(14集/季,共28集)、《卧底》(12集/季,共24集)等当年热门剧作,都是采用这种方式与观众见面。
 
\
 
优酷也试用过此种“长剧短排”的方式。比如,去年曾在圈层范围引起热议的《疯人院》(12集/季,共24集)就是分两季先后上线的。
 
同时,纯粹的短剧也时有代表作涌现。比如去年杂糅戏曲、悬疑与“二次元”的《戏隐江湖》,今年的软科幻喜剧小爆款《蛋黄人》都是精悍的12集短剧。
 
腾讯视频虽然没有太多“主投主控”的短剧,但也以合作、引进的方式力推了一些短篇剧集。其中,与福克斯集团合作的《东方华尔街》(5集),以及版权引进的《心冤》(10集)均表现不错。
 
\
 
这些作品,短的原因虽然各不相同,但都为如今的短篇剧集回暖做了铺垫。毕竟,在行业深度调整的2019年,短篇剧集可能发挥的效用,早已超越艺术理想层面。
 
从监管环境来说,剧集篇幅缩短即便不落地成硬性规定,也会成为大趋势。
 
从大文娱生态来说,剧集面临的早已经不是内部或网台竞争。品质、节奏跟不上当代生活,年轻用户会去看电影、玩游戏、迷动漫、看海外剧,会员池干涸的速度会超乎想象。
 
从收视环境来说,如今观众对拖沓、注水的敏感度早已超越红线,连动作戏的慢动作都会不小心激起众怒,“倍速”“只看他”的功能又能让观众的耐心维持多久?
 
从外部竞争来说,Netflix做的华语剧已经打到了家门口。《我们与恶的距离》(10集)的余温还没散去,接着又发布了《罪梦者》《极道千金》《彼岸之嫁》三个能打的项目。“美资”网剧和国内观众之间,连最后的“语言”护城河都没有了,怎能没有危机感?
 
\
 
影视生态调整迭代,“短剧”即便不是救命稻草,也至少能当护身符。
 
当然,制作力量抽调精兵,创作符合当代观众审美习惯的作品,是一方面;平台方改变招商逻辑、重新认识付费会员转化,同时愿意调整宣推节奏以配合短剧的播出,是另一方面。
 
只有双方协力,“短剧”这艘新船才能扬帆。
长或短,不是美剧模式说了算
短剧是不是必须为12集?
 
如今国产网络短剧12集的基准线,是国内平台参考美剧标准制定的。事实上,这也是部分平台合作分账剧的集数下线。
不过,一个国家、地区的剧集形态,从来不是哪个人大笔一挥,能硬性规定。电视剧、网剧的集数平均线,也是由历史原因、产业模式和时代因素共同作用决定的。
就美剧而言,它的常见篇幅完全根据电视台排播的季节来定,也就是所谓的Season(季)。
一般来说,美剧中最常见的是秋季档剧集。也就是从当年9月开播到第二年5、6月份收官。这些剧集,每周播出一集,刨去圣诞冬歇的那几周,自然周就是20-24周。
所以秋季档剧只要不被中途砍掉,剧集一般也在20-24集,比如我们熟悉的《生活大爆炸》《24小时》均是如此。
\
《生活大爆炸》
12、13集的剧集,则是公共台的夏季档剧集或者是有线台(比如HBO、FX)的常规剧集。
夏季档剧集一般是错峰出行的小剧、分众剧,打不过秋季档大剧,就在3个月时长的夏季播出,每周一集,正好12集。
有线台的剧集为了吸引订户付费,一般走高品质路线,事前制作、宁短毋滥,平均也在10-13集/季。比如HBO的《权力的游戏》(6-10集/季)《真探》(9集/季)、AMC的《绝命毒师》(7-16集/季)、FX的《美国恐怖故事》(10-13集/季)都是个中翘楚。
\
《真探》
以Netflix为代表的流媒体崛起后,自制剧基本也参考有线台的模式,平均在每季13集,甚至更短。比如Hulu的《使女的故事》(10-13集/季),Netflix的《王冠》(10集/季)。
国产网络短剧设定的12集/季的“制式”,大概率是借鉴美国有线台和流媒体自制剧的样板。毕竟这类剧集在中国影响力最大,也自带优质标签。这种“季”的概念,已经不再有周期计算的意义,更多求的是“印象分”。
中国观众是否能适应12集的短剧模式呢?生活节奏快、海外剧烂熟于心的年轻用户自然可以,但从最广泛的层面来看,还需讨论。
毕竟国产剧长篇评书式的现状,不仅仅是市场竞争以及频道高吞吐量所导致,还有历史的原因、创作和审美的惯性。
从根上说,中国的电视剧模式有相当比重的日本基因。电视剧创作复苏、发展的80年代,无论是广电人才交流、合作还是作品传播,日本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血疑》《排球女将》一个29集,一个71集,成了模仿标杆。在电视剧“口粮”不足的年代,广电系统是靠着“大办电视剧”和“长篇连续剧为荣”的方针满足了频道播出需求,也培养了观众从“小电影”到“电视评书”观念的转变。
\
《血疑》
观念的力量是强大的。
从这个背景来说,国产剧篇幅尽管需要“缩水”,但也绝不可能像美剧那样形成13集为主流的局面。对于国产剧来说,12集的短剧承担的更像英美剧体系中“迷你剧”(有时也称作限定剧)的功能。
像《神探夏洛克》(3集/季)《英式丑闻》(3集)《切尔诺贝利》(5集)这样的“迷你剧”,在各平台的布局中,主要负责在重大议题上发声、保证严肃题材的在场,以及冲击各类奖项。
\
《切尔诺贝利》
如果不算海外发行的收入,这些单集成本奇高的作品,也许对用户有留存功用,但绝非高利润项目。
对于国产12集网络短剧,至少在早期恐怕也得有类似的定位。
如果摆正位置,就能看出如今的剧集生态中是有12集短剧的生存空间的:12集短剧对标“迷你剧”,作为塔尖少而精的品牌剧;目前已经普及的24-30集独播网剧,作为塔身的“大多数”,进行差异化竞争;40集的电视剧作为网台联动的共享资源,扩大影响力。
只要资源分配均衡,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并非不可能。
 
短剧虽好,配套“设施”少不了
严格来说,短剧作为对美剧体系的一种借鉴,既要在内容层面学得到位,也要在模式层面形成“配套”。
从内容层面来看,《我是余欢水》和《白色月光》的主创配置和题材选择已经让人看到了希望。
 
《我是余欢水》由《都挺好》的编剧王三毛、磊子执笔,《父母爱情》《温州两家人》的导演孙墨龙执导,是正午阳光的主力军。原著小说,是余耕曾获得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的小说《如果没有明天》,凭借荒诞的底层叙事广获赞誉。无论是班底还是文本,都是精品的底子。
 
\
 
《白色月光》的导演刘紫薇凭借青春电影《我心雀跃》为观众熟知,擅长把控情感细节,制作则有五元文化保驾护航。《史密斯夫妇》的架构加上中年人的粘稠情感,交给喻恩泰、宋佳两位演员演绎,也让观众放心。这种文艺与类型叙事的结合,是登上创作塔尖的又一条路。
 
\
 
如果内容上能一炮打响,短剧后续能否可持续发展,关键看模式是否能配套。
 
首先,前面已经提到的在招商模式上、在会员拉新上以及在宣推节奏上的思维改变,就不再赘述,这是运营层面的配套。
 
其次,是播出模式层面的配套。“短剧”想要利益最大化,能否真正季播是关键。
 
可持续的季播,不是一次性拍完然后拆分播出,而是真正考虑主创的再生产力,给予足够的创作间隔期,兼顾市场的反馈进行分季创作。“季”之所以不叫“部”,是因为它还有时间间隔的意义。此为一面。
 
另外,为了保证季播,平台与制作方的定制模式、演员的签约模式都得随之而变,题材、阵容的风险控制难度也因此加大,这些都需要因地制宜的配套解决策略。此为第二面。
 
最后,是和精耕会员付费模式的配套。
 
会员增长瓶颈是每一个视频网站都绕不开的难题,既然每年用户看剧数量不超过10部的大数据摆在那里,那么深挖用户,提高单个会员平均收入就势在必行。
 
《陈情令》30元提前看大结局的操作,已经让人看到了极致内容的付费潜力。如何为精品短剧设计适合它的付费模式,也是让人期待看到的配套措施。
 
说到底,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如果短剧真的能够带着网络剧冲向创作高峰,经营层面的诸多难题应该也就有了答案。
 
*影视独舌记者冯壹、毛毛王对本文亦有贡献
 
【文/铁皮小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