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wen release
慈文发布 首页 > > 慈文发布 > 网娱大趴
国产电影审美进入 “魔幻现实”时代
日期:2019-12-17 16:31:09 浏览次数:
作者 / 小雨
 
魔幻现实主义一词最早来源于文学。马尔克斯笔下的马贡多,莫言笔下的高密,看似真实存在,实则充满荒诞轶事,除了是作者的情感原乡,更是对社会环境的超现实隐喻。
 
这个富有浪漫色彩的词汇,如今正在被当下更多的文化载体所借鉴,从文学到电影,再到短视频,“魔幻现实“成为了创作界一股新兴力量,也形成了新的审美潮流,而它与中国社会环境碰撞出的火花,更是充满了无穷的生命力。
 
现实和魔幻,两者本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一个立足生活,是文化部门鼓励创作的题材,一个虚幻缥缈,是部分领域创作的禁区,两者是怎么突破物理因素走到一起的呢?
 
 
电影中的“魔幻现实”:
从精英走向草根,用荒诞解构权威
 
电影有着造梦机器之说,任何夸张的脑洞都无可厚非,但打造一部具有“魔幻现实”元素的电影,却是不能信马由缰的,从内容上看,常态的现实事件与奇异的主观认知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电影中的“魔幻现实”。
 
“魔幻现实”成了导演在虚构与现实之间游走的工具,“现实”是导演功力的体现,“魔幻”是作者性的表达,两者结合,既规避了虚构的不着边际,也消解了现实题材的严肃感,反而从中诞生出些许幽默。

\
 
比如,在今年春节档营销短片《啥是佩奇》中,来自农村的爷爷,压根儿没看过《小猪佩奇》,却用土法炼钢的方式锻造了一枚“蒸汽朋克”质感的硬核佩奇;《平原上的夏洛克》中,河北乡村的老人,为了遭遇事故的友人千里追凶,上演了一出英伦土地才会发生的侦探故事;《南方车站的聚会》中,城中村“野鹅塘”的一则警匪故事,沿袭了上世纪好莱坞黑色电影的设定……在看到这些作品之前,我们绝不会想到在广袤的乡土平原会有这样的故事发生,有这么多性格迥异又身怀绝技的草根人群,贫瘠的想象力也因此受到冲击。
 
\
 
含有“魔幻现实”元素的电影在近几年逐渐走入观众的视野,作为一种新兴电影类型被文艺青年喜爱,而事实上它并非一开始就为人所理解,在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这样的电影尚且年轻。
 
第五代导演中,顾长卫算是最早开辟魔幻现实电影先河的导演之一。魔幻现实在《立春》中的草根演唱家王彩玲身上可谓体现地淋漓尽致,一个卑微的人有着伟大的梦想,这种反差感本身已经不可思议,而她在践行梦想的过程中,与现实产生的矛盾,更是有一种宿命式的荒诞。它的“魔幻现实”在对于旧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命运关照——一定有很多像王彩玲这样的人,他们的经历更为传奇,但身处的环境最终让他们归顺命运。

\
 
第六代中将“魔幻现实”元素玩得神乎其神的,非姜文莫属。在他的电影中,极致的个人浪漫主义情怀穿插在各式各样的生活场景中,《太阳照常升起》就是非常典型的魔化现实代表作——似真非真的人生经历、奇异的自然景观、“疯妈”的超常举止、耐人寻味的隐喻象征与强视觉冲击力的摄影,都是对魔幻现实最好的注解。
 
当然《太阳照常升起》并非问世就被观众接受,观众无法以理性逻辑来理解电影的内容,当然姜文本人也并未对外作出任何解释。魔幻元素为故事带来了广阔的解读空间,因此影片所指的符号意义至今仍然在被网友讨论着。
 
\
 
如果说姜文的魔幻现实带着点精英式的自恋意味,那么宁浩的魔幻现实则更底层、更粗粝——明明是节奏紧凑的现实主义叙事,突然斜出一笔,让你看到并不符合现实逻辑的怪奇景象。
 
《疯狂的石头》中的山城重庆,繁华中坐落着一个个破败的工厂,《无人区》中的西部荒漠,竟是些干着不法勾当的黑店,到了《疯狂的外星人》中,西方式科幻不得不向中国式土味幽默“投降”。与姜文所幻想的诗意画面不同,宁浩作品中的魔幻现实,往往是是环境与人之间的冲突造就的——在环境向现代化逼近的过程中,人心也开始土崩瓦解。
 
近年来,内地一些青年导演也乐于做这样的尝试,一些业内颇具影响力的影展也在助力“魔幻现实”这层光环。蔡成杰电影处女作《北方一篇苍茫》就将镜头对准一则乡野轶闻,影片中不少“跳大神”的情节就充满了魔幻色彩;忻钰坤导演的《心迷宫》讲述了一桩荒唐的“乡村埋尸案”,尸体的几经易手也折射出世道荒谬与人心不古;毕赣的《地球最后的夜晚》重叠梦境与现实,营造了一个诗化的小城图景;而今年First影展上大放异彩的《平原上的夏洛克》,更是为乡村“魔幻现实”增添了一则优秀样本。
 
\
 
到了新一代导演这里,魔幻现实的土壤变成了落后的乡野农村,在这样一片远离都市文明的神秘土地上,什么样的故事都有可能发生,犯罪、侦探、悬疑、恐怖、奇情等元素找到了孵化场域。
 
当然,这类电影从诞生初始就注定是小众的,题材冷门、作者性浓厚,难以与主流商业电影相抗衡,但对于年轻气盛又才华横溢的青年导演来说,却颇有些用荒诞解构权威的味道。
 
顾长卫、姜文、宁浩是叛逆者,新一代导演更是。经费限制了创作自由,但才华和野心却在有限的空间内得到了最大化彰显,这不仅是对大场面、大制作的主流电影类型的反叛,更是对单一电影审美反叛。
 
\
 
众多青年导演的努力,确实为推动电影类型多元化带来了一些作用。从这些影片的反馈来看,虽然仍未达到“出圈”效果,却不妨碍其在豆瓣上普遍获得较好的评价,从而在业内收获知名度与追随者,影迷们对于这类影片普遍报以包容与鼓励,而以他们创作榜样的新导演更是层出不穷。
 
讨论“魔幻现实”是否能在当下中国收获更广阔的的生存空间,其实也要视社会的审美环境如何。
 
 
 
大众的“魔幻现实”审美:
看土味视频反思社会,
“土洋结合”创造新的审美
 
大银幕上的“魔幻现实”正向中国乡村转移,银幕之外,短视频平台也自觉下沉,挖掘乡村的原生态表达,用未经雕琢的土味视频为人们制造快乐。
 
有人说,抖音与快手的背后是一个“魔幻现实主义”的中国,这么评价的原因是因为小视频中呈现的众生之相已经超出了惯常认知——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事件,真实存在且发生过。
 
“家长绝望的吼叫,无声地衬托出孩子的坚定和无敌。他胖手的弧度,是对所有成人的嘲讽。景别舒服,摇镜头精确无比,主观镜头和画外声音运用,毫无炫技痕迹。顶级视听语言,顶级普世幽默。”微博上,导演杨超用半戏谑半认真的口吻给一则抖音小视频拉片,这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家庭教育片段,但与严肃拉片解读产生的反差效果却让人忍俊不禁。评论底下,有人认真又深刻地反思中国教育现状,这则高糊土味小视频意外成为严肃讨论的工具,魔幻感油然而生。
 
 
 
就在DC漫改电影《小丑》在全球风靡的时候,微博名为@新世纪大赏的博主,发布了一则抖音小视频混剪,也取名为《小丑》,这则视频记录了人们各式各样的行为,有叫卖印度飞饼的孙悟空、大街上兀自起舞的中年男人、于台风中静坐的失意女子、弹钢琴的花背文身帮派大哥……这则小视频收获了10.3万的转发,2万评论与28.5万点赞量,一时间,“荒诞”、“魔幻现实”成为评论热词,这则视频传达出的幽默与讽刺意味,被不少网友戏称为“中国特供版《小丑》”。
 
\
 
一个是好莱坞超英电影,一个是远在大洋彼岸的社会主义场景,两者共享一个名字,冥冥之中有了联系。正如小丑代表着哥谭市的B面,观众也很容易联想到,这则土味小视频中的众生相也代表着主流社会被忽视的另外一面——人们摘下“面具”展示真我的过程,在这样的立意下,反讽嘲弄立刻变成了严肃的哲学命题。其实并非现实有多魔幻,只是视频创作者与看者之间达成的心照不宣的默契——看,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微博、抖音上生存着大量乡土题材的博主,靠搬运和生产土味小视频获取流量,尽管看者大多图个热闹,但区别于一般的猎奇与审丑,这些视频吸引观众的往往是不加修饰的、带着点无奈的现实生态,这也与当下大行其道的“丧文化”价值观所契合。因此土味小视频的受众也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辈,转向了年轻人。
 
在我们的认知体系中,电影终归是虚假的,但小视频则是最真实的。这些视频的拍摄者大多为普通人,内容直白、粗粝、接地气,他们刻意对精英文化“敬而远之”,投入“自我解嘲”“黑色幽默”的怀抱,他们在生活中抓捕的幽默感,往往比电影更具备说服力,围观者也得以解读出当下社会环境的种种颜色。
 
除了土味小视频,网友也热衷于赋予城市“魔幻现实”感。在B站上搜索“魔幻现实”,会跳出来许多土味小视频锦集、电影混剪,其中较多的是超现实的城市景观,内地尤以重庆为首。作为旅游城市中的新晋网红、新一线城市中的bug、影视取景地中的新贵,更是以“2路汽车停在8楼”、“悬崖边上建电梯”的传闻而声名远扬。

\
 
在网友的后期加工之下,山城变成了赛博朋克与妖魔鬼怪齐聚之城,这样的创作无疑是迎合了当下的审美潮流——科幻与土味并举,精英与草根共存,虽说有点土洋结合,但这不就是魔幻现实的精髓所在?
 
魔幻现实的崛起,本身就充满着积极的色彩,虽然从精英到草根审美变化看似“消费降级”,但这正代表着观众开始重视审美多元化,无论是文学、电影还是短视频,就魔幻现实题材来说,未来的创作空间仍有无数可能。

来源:娱乐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