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 WEN STARS
慈文星光 首页 > > 慈文发布 > 热戏追踪
“中年警察故事”诞生记 | 专访《三叉戟》导演、编剧
日期:2020-06-05 17:51:55 浏览次数:
来源:文娱头版 
 
“老树发新芽,枯木再开花。”
 
 
回到汕州街头,三兄弟没有了二十年前的矫健身手。崔铁军、徐国柱、潘江海以叠罗汉的方式才把一个年轻歹徒制服,扑倒在地的抓捕过程虽不复年轻时的英武,身体和行为却传递出一个信号: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这或许是老警察的魅力所在。
 
正在江苏卫视等平台播出的公安剧《三叉戟》是荧屏上为数不多的“中年警察故事”。剧集由马珂制片,刘海波执导,沈嵘、原著作者吕铮联合编剧。故事以退居二线的三位老警察“大背头”崔铁军(陈建斌 饰)、“大棍子”徐国柱(董勇 饰)、“大喷子”潘江海(郝平 饰)为主角,叙述起他们在“五十知天命”的年岁重燃热血,重返一线、接连破获大案的经历。
 
在剧集播出之际,文娱头版(ID:wengyutouban)对话《三叉戟》导演刘海波,编剧沈嵘、编剧吕铮,走进“中年警察故事”的诞生记。
 
\
从左到右依次为导演刘海波、编剧沈嵘、编剧吕铮
 
0
1
曾担心作品“不对”
原著作者、编剧吕铮本身就是一位警察,从警二十年的他有着丰富的公安文学创作经验,出版了《猎狐行动》《名提》等十余部公安题材小说,但在《三叉戟》创作伊始,吕铮坦言自己也曾有过疑虑:“人物年龄偏大的设定是否违背市场规律?写出来会不会没人看?”
 
同时,他身边也存在“这部作品‘不对’”的善意提醒。但他觉得,“警察也是社会人,老警察更有故事”,后来,始终念着师傅讲的那句“别拿事当事”,平等的看待所遇之人,带着敬重之心,吕铮把《三叉戟》写了下去。
 
\
 
事实证明吕铮做对了。在《三叉戟》小说未出版之前,就得到了天马映像影业董事长、《三叉戟》出品人、总制片人马珂的青睐。马珂被小说中的人物命运所吸引,买下了《三叉戟》影视改编的版权。之后,马珂趁热打铁,开始“攒局”,着手影视化的筹备工作。
 
\
 
马珂先后召集了合作过《光荣时代》《中国式关系》的老搭档导演刘海波,有着公安剧创作经验的专业编剧沈嵘,又“点名”原著作者吕铮一同参与剧版编剧工作,这样组建起主创阵容。
 
虽然有原著小说打底,改编剧本也磨了一年有余。好在,两位编剧各有所长、配合默契。在打磨剧本分工方面,吕铮从自身经历出发,增加了抓捕、分工、预审等警察办案细节,曾经创作出《余罪》等作品的沈嵘,则运用娴熟的编剧技巧,使原本丰富的文本变成操作性较强的影视拍摄“说明书”。
 
到具体执行层面,则大多是由沈嵘打一稿,吕铮改第二稿,然后两人坐在一起修订细节。据吕铮透露,剧集中的十几场预审戏,都是在一天的时间内修改完成:“我们把涉及预审的戏都拿出来,沈嵘模拟嫌疑人,我模拟警察,一场一场的碰。”
 
数易其稿后,相比小说,剧集扩充了三个人物的前史和原著中没有的新支线。在起初的剧本中,前史只作为背景存在,交代“三叉戟”一拍两散的原因。在刘海波的提议下,剧集加入了大量的人物前史,作为正片前的彩蛋呈现出来。
 
\
 
每一集的前史闪回和这一集发生在当下的故事,都有一定的联系,在刘海波看来,闪回片段很有必要:“这些前史闪回帮我们更好的理解三叉戟的性格是怎么来的,他们的友情是怎么形成的,这些回忆,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三位主演心中的自己,这是他们的初心,也决定了后来故事的走向。”
 
为了和当下的戏份有所区隔,前史部分由年轻演员出演,色调上呈现出怀旧质感。就这样,时空交错的叙事和独特的影像风格,使“三叉戟”的过去与当下勾连在一起。 
0
2
“老警察”引出公安剧新观感
作为一部公安剧,《三叉戟》并没有刻意强调烧脑悬疑或强情节的编排,主创一致认为——“鲜活的人物是隽永的”。
 
剧中三位主人公性格迥异、各有所长。“大背头”崔铁军性格沉稳,善于隐匿于人群中进行案件侦破,敏锐又豁得出去;“大棍子”徐国柱刑警出身,擅长抓捕,脾气火爆,一点就着;“大喷子”潘江海性格圆滑,常在三尺审讯台,与人心近距离搏杀。
 
\
 
昔日“三叉戟”配合默契,与照顾他们的老大哥夏春生并称为“四大名捕”,后因线人在一起缉毒案中死亡,崔铁军遂与徐国柱产生隔膜,三个人就此分道扬镳。
 
二十年后,老警察们都到了退休档口,老大哥夏春生却在最后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壮烈牺牲。为了抓捕杀害老大哥的嫌疑犯,“三叉戟”冰释前嫌再聚首。
 
\
 
沈嵘介绍,夏春生一角其实为新增角色,为了将三个警察牢牢勾连在一起,才设置了这样一位老大哥。“我觉得在生活中,这三个人绝对成不了朋友,老夏则是一个纽带,维系着他们走下去,同时也为后面的金融案件埋下伏笔。”在人物命运和人物关系的带动下,《三叉戟》更有意识的聚焦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
 
第三集,崔铁军走访案发现场,面对一堵矮墙,却陷入了一种上不去、下不来的窘境,这个笨拙的身影,让英雄迟暮的心境来的猝不及防。《三叉戟》没有回避老警察面临的“中年危机”,也没有在他们身上强加光环,保温杯泡枸杞、身手不再矫健、以请假作为推脱的借口……展现的都是中年人真实的状态。
 
\
 
破案主线外,剧集还通过花姐等几位女性角色,展现了三个男人在感情中的不同侧面。他们是肩负着光荣与梦想的人民警察,同时也是丈夫和父亲。“写警察不能光是写他穿上警服的一面,我希望把警察当作普通人来塑造,这样的话能看到角色更立体的一面。”沈嵘谈到。
 
\
 
0
3
张弛中提升现实质感
剧中,崔铁军、徐国柱、潘江海,分别代表了经侦、刑侦、预审三个不同的警种。吕铮这样形容自己的“亲孩子”:经侦如犬,忠诚坚定;刑侦如狼,隐忍果断;预审如狐,机敏睿智。
 
\
 
如此真实、鲜活的人物塑造,得益于吕铮泡在警营里近二十年。对于警察如何分工、执法办案的规则、警察之间如何交流等,他了然于胸。创作过程中,吕铮把身边的人物类型化,将他们划归成警察里边最有代表性的三个警种,刑侦、经侦、预审,凝练成了剧中的三个人物。
 
\
 
对于预审这个大众关注并不多的警种,剧集在开篇有着详细呈现。片中上演的第一场预审戏,就打出了专业预审员敲山震虎的架势:“大喷子”一上场,便抓住嫌疑人话里的破绽,一句“刀,从哪里买的?”让犯罪嫌疑人先是一愣,而后通过一连串快节奏的盘问,瞬间击穿了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
 
\
 
编剧在文本上下功夫,导演则在演员表演和细节把控上发力。据刘海波介绍,为了凸显预审员的气势和娴熟的审讯技巧,刘海波经常让演员郝平在预审戏的前一天,用“贯口”的方式练台词,以便呈现出一气呵成的效果。为了保证警察形象塑造的专业性,戏中的许多细节都会与公安顾问商讨,比如警车何时才能使用、开会的座次、发言顺序怎么安排等等。
 
更有味道的是,扎根于现实的“严肃”细节,配以接地气的“喜感”调剂。
 
“心有余而力不足”
“老树发新芽,枯木再开花”
 
在紧张的办案情节之余,吕铮还会经常设计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台词活跃气氛,在他看来,这是属于人民警察的小幽默和乐观主义精神。而演员在片场即兴发挥出的一些微表情、动作。同时为《三叉戟》增添了不少喜感。
 
刘海波也很看重这些片场碰撞出的小火花,“现实题材的剧,应该尽可能的贴合人们的生活,让观众看着不累。人民警察在枯燥的办案过程中,有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我们也希望观众感受到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面貌。”
 
第二集末尾,“三叉戟”一笑泯恩仇后,在路边唱起了京剧选段:“看前面黑洞洞,定是那贼巢穴,待俺赶上前去,杀它个干干净净!”。一时间,老友间的惺惺相惜与岁月已逝的怀旧感汇聚在这个画面中,三兄弟要用行动证明,这一身的本事,还有用武之地。
 
\
 
在后续的剧情中,重出江湖的三兄弟面对新鲜事物的手忙脚乱与茫然,又营造出了一丝幽默,内里的悲凉与时代的错位感,悄然将剧情引向了情怀的一面。
 
三个老警察的故事,也照见了当下中年人的生活图景,如果能说一句“踏遍青山,英雄虽老,热血犹在”,便是《三叉戟》最好的现实主义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