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wen release
慈文发布 首页 > > 慈文发布 > 网娱大趴
【聚焦】不缺话题的家庭剧,都藏着“中国式家庭”的影子
日期:2019-08-05 11:44:12 浏览次数:
有关亲子关系、教育问题、家庭矛盾的作品向来不缺关注度。年初热播的《都挺好》成话题收割机,《带着爸爸去留学》引发了观众对留学生群体的关注,《少年派》以教育为一面多棱镜,反映了诸如教育观念的差异、代际之间的冲突等社会议题。
 
 
即将开播的《小欢喜》又将镜头聚焦于即将高考的三个家庭,并由此引发了一连串的故事。
 
\
 
 
探讨中国式亲子关系
 
《小欢喜》聚焦高考话题,将中产焦虑与亲子关系呈现出来,反应中国家庭在孩子成长各个阶段的不同状态。
 
 
剧中涉及到了几对典型的中国式家庭,黄磊饰演的方圆是典型的中国式父亲,非常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秉持“一考定终生”的教育理念,为了让孩子考个好学校不断折腾努力。
 
而海清饰演的童文洁,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守护孩子,而这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高压环境,反而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另外,还有季洋洋、乔英子的父母,同样将所有精力集中在即将高考的孩子身上。报着“一考定终生”的想法,三个家庭也陷入了无比焦灼的备战状态。
 
\
 
随着高考的脚步一天天逼近,亲子关系、夫妻矛盾等家庭问题逐渐凸显。“全包围”式的关怀让孩子透不过气来,父母沉甸甸的期待和爱背后,孩子同样要承担沉甸甸的压力,不知不觉间问题和矛盾也在渐渐发酵。
 
作为《小欢喜》的姊妹篇,早前播出的《小别离》同样聚焦于教育问题,不过《小别离》围绕的是中学生出国留学的问题,真实呈现三个家庭面对孩子升学、留学、青春期问题时的不同状态。
 
\
 
与原生家庭和解, 完成自我修复
 
事实上,有关亲子及教育问题的影视剧向来不缺乏话题度。
 
早前孙红雷、曾舜曦主演的《带着爸爸去留学》就是在留学这一背景下,探讨青春期教育的问题,“以留学作为载体,完成对青春期教育的探讨。”
 
该剧在创作之初便选择了问题家庭、问题少年,并将其集中呈现。为了让这些问题家庭之间的交集显得更合理,将故事背景定在了海外。在国外不同境遇的人聚到一起,不仅情感上有共鸣,也增加了戏剧性。
 
\
 
剧中黄小栋、武丹丹、陈凯文、朱露莎每个人身上都存在问题,而每个问题少年的背后,是各种各样的家庭问题。如何让这些“问题少年”成长,怎么让这些“问题家庭”通过反思,修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家庭剧绕不开的话题,也是《带着爸爸去留学》要探讨的终极话题。
 
去年年底热播的《幸福一家人》则将镜头聚焦于已经成年的子女与父母的相处上。李立群饰演的房爸爸对三个孩子的各种要求有求必应,把孩子放在家庭的中心位置。
 
\
 
这种看起来无微不至的关怀,其实是剥夺了子女对人生的正常体验,甚至影响到了子女的性格形成。所以后来房爸爸才会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顶着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把子女告上法庭,通过这种破釜沉舟的方式教育子女。
 
今年的话题剧《都挺好》中母亲强势、父亲失位、不平等教育理念,严重影响了苏家三兄妹的身心健康。这种原生家庭的影响一直伴随着他们长大。《都挺好》通过苏家三兄妹的故事,真实反映了将中国社会常见的一种家庭形态。
 
\
 
同样由李雪健、黄磊主演的家庭剧《嘿,老头》也聚焦于亲子关系,一个离家多年、玩世不恭的儿子,一个孤独无依、患上老年痴呆的父亲。他们也经历了敌视到接纳的过程。
 
如今,多元文化的冲击,信息时代的到来,独生子女的增多都使得亲子关系面临更多的挑战。而父母的任务不仅是抚养孩子长大,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成为社会人,形成良好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学会表达爱和承担责任。
 
事实上,大部分家庭并不懂得如何用科学的方式教育子女,或教育观念相对落后,使得家庭教育陷入误区。使得孩子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存在各种矛盾。而电视剧中的家庭矛盾和教育问题正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为思考亲子关系、解决亲子关系的困惑提供了新的视角。
 
创作:扎根现实、 贴地而行
 
基于现实生活的创作是家庭剧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基础。
 
前不久热播的《带着爸爸去留学》就是导演姚晓峰有感而发的创作,姚晓峰本身有过“带着孩子去留学”的经历,在此期间他的所见所闻及对留学问题的关注,为创作《带着爸爸去留学》提供了契机。
 
《小别离》的编剧何晴也表示,《小别离》中涉及到的“低龄留学热”、“拼爹” 、“应试教育”,这些话题就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因为教育问题其实都是家庭内部最核心的价值观的体现,不容他人置评。而创作者做的就是尽量真实地、比较全面地展现。
 
\
 
《归去来》编剧任宝茹对此颇有感触,她认为电视剧要有现实质感,就要写现实环境中的人。不管写哪种类型的角色,都要写得像生活中的人。“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就是最有普遍性的,普遍性一部分可以由常识架构,常识达不到的部分就需要搜集资料和采访。”
 
而要避免家庭剧成为“悬浮剧”,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前期的调查与积累。
 
\
 
例如同样讲家庭和教育问题的《陪读妈妈》在创作初期曾特地赶赴中国陪读妈妈最多的城市——温哥华取材。在前后三次寻访过程中,主创团队住在陪读妈妈的家中,通过聊天方式来进行取材,共采访了陪读妈妈60多人,小孩80多人。真实的陪读案例,为后续的剧本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对于细节的刻画是家庭剧中最为关键的一步,让观众从这类作品中看到生活化的一面。
 
有评论称“如果话题宛若一部电视剧的心脏,人物构架与矛盾是一部电视剧的骨架与筋脉的话,细节则是一部剧的血肉”。 
 
诸如《老男孩》中对父子关系刻画是全剧浓墨重彩的一笔。吴争和萧晗的父子关系从最初排斥,到后期慢慢接纳,离不开对两人日常相处细节的描写……基于生活的创作,真实反映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又能在某种程度上给人启迪,正是这类作品吸引观众的关键。
 
\
 
就像黄澜说的,“电视剧创作初衷是源于父母或子女对自己的反思,尤其是在教育上,中国的“虎妈”们都是心安理得的,但看到美国虎妈引发的中西方教育冲撞才疑惑。”
 
所以亲子类电视剧,不是教科书、不是指路标,而是一次家长与孩子的成长旅程。